河隴的意思、河隴的詳細解釋
河隴的解釋
古代指 河 西與 隴 右。相當今 甘肅省 西部地區。《後漢書·隗嚣傳》:“數年之閒,冀聖 漢 復存,當挈 河 隴 奉舊都以歸本朝。”《宋書·夷蠻傳論》:“ 晉 氏南移, 河 隴 夐隔,戎夷梗路,外域天斷。”《新唐書·吐蕃傳下》:“ 贊磨 代之,為東面節度使,專 河 隴 。” 宋 曾鞏 《唐安鄉開元寺卧禅師淨土堂碑銘》:“自 河 隴 沒於 羌 夷,州縣城郭、官寺民廬,莫不毀廢。”
詞語分解
- 河的解釋 河 é 水道的通稱:河道。河溝。河谷。河流。河灘。河沿。河鮮(供食用的新鮮河魚、河蝦等)。河港。河灣。河網。河運。内河。 特指中國黃河:河套。河防。 指“銀河系”:天河。河漢。 筆畫數:; 部首:氵
- 隴的解釋 隴 (隴) ǒ 中國甘肅省的别稱。 古地名,在今中國甘肅省:得隴忘蜀(喻人貪得無厭)。 古同“壟”,土埂。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河隴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内涵的複合詞,由“河”與“隴”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古代行政區劃與地理概念理解:
-
字義解析
- 河:特指黃河。在古代文獻中,“河”常作為黃河的專稱,如《尚書·禹貢》載“導河積石”。
- 隴:指隴山(六盤山南段)及其周邊地區,後引申為隴右地區(約今甘肅省東部)。隴山是關中平原與隴西高原的地理分界,《史記》有“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臯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的描述,可見其戰略地位。
-
合成詞義
“河隴”合稱,泛指黃河上遊以西、隴山(六盤山)以西及以北的廣大區域,核心地域相當于今甘肅省大部、甯夏回族自治區及青海省東部部分地區。這一區域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控制河西走廊、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屏障,具有極高的軍事與交通戰略價值。
-
曆史沿革與地理範圍
河隴地區在曆史上是中原農耕文明與西北遊牧文明的交彙地帶:
- 漢代:漢武帝設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并經營隴西、天水等郡,河隴成為絲綢之路咽喉與邊防重地[《漢書·地理志》]。
- 唐代:河隴涵蓋範圍更廣,包括河西、隴右兩道,是唐朝經營西域、抵禦吐蕃的前沿[《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安史之亂後,吐蕃占據河隴近百年,對當地民族與文化産生深遠影響。
- 宋元明清:隨着政權更疊,河隴的具體範圍有所變遷,但始終指代西北邊疆的關鍵區域,如明代“九邊”中的甘肅鎮、固原鎮即位于此。
-
文化意涵
河隴不僅是地理概念,更承載着厚重的曆史文化:
- 邊塞象征:因其地處邊陲,成為曆代詩人筆下“征人”、“戍客”的典型場景,如王昌齡“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即描繪河隴邊關景象。
- 民族融合走廊:曆史上羌、氐、匈奴、鮮卑、吐蕃、回鹘、黨項、蒙古等多民族在此遷徙交融,形成多元文化景觀。
- 佛教東傳樞紐: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等佛教藝術瑰寶均位于河隴地區,見證中西文化交流[《中國佛教史》]。
權威參考來源:
- 地理與曆史界定:《辭海》(第七版)“河隴”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代行政區劃沿革:《中國曆史地圖集》(譚其骧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
- 文化意義闡釋:《河隴文化——連接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走廊》,載于《中國社會科學》期刊。
- 詩詞意象分析:《全唐詩》中邊塞詩對河隴的書寫,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河隴”一詞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與文學語境理解:
一、基本釋義
河隴(拼音:hé lǒng)是古代地理名詞,指河西與隴右地區,大緻涵蓋今甘肅省西部地區,包括敦煌、嘉峪關、武威、張掖、酒泉等地。這一概念常見于曆史文獻,如《後漢書》和《宋書》中均有記載,描述該區域在漢唐時期的重要戰略地位。
二、延伸含義
部分現代釋義(如網絡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關系緊密、不可分割,例如形容親密的人際關系或團隊合作。此用法可能源自“河隴”地理上黃河與隴山的相連性,但需注意該含義在傳統典籍中較少見,更多屬于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三、曆史背景
- 地理範圍:河隴地區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曾因戰亂(如吐蕃占領)導緻城池荒廢,民生凋敝。
- 文獻例證:
- 《新唐書·吐蕃傳》提到“贊磨專河隴”,表明其軍事重要性。
- 宋代曾鞏的碑銘記載“河隴沒于羌夷”,反映該區域的曆史變遷。
四、使用建議
- 學術研究:建議優先采用曆史地理釋義,引用古籍記載佐證。
- 日常表達:若用于比喻關系密切,需結合上下文明确語義,避免歧義。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文或地域考據,可參考《後漢書》《宋書》等史料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比像憯恻乘堅驅良稱望怆然從優翠珉電掣彫窭滌棉布定昏多話房地肥腸飛禍寡合貴庾含弘黑溜溜核問火師兼宿教唆叽呱井裡制倦飛跼高天蹐厚地俊茂考正空濤空頭禍陵樹巒頭履位馬褲呢慢藏米粒抿鏡鬧氲氲暖老抨弓皮蹴毱潎潎普淖乾式騎縫印侵苦窮搜博采丘民旗旐悛改省墓事頭雙簧管帨鞶死鬭駝蹄雞望齊門險艱小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