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廢的土丘。 清 湯潛 《廣陵楊花篇》詩:“風流千古 隋 天子,回首 雷塘 隻廢丘。”
廢丘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字面義與曆史專名義:
指自然形成或人工堆積後遭棄置、荒廢的土山或土堆。此義項強調其荒蕪、無人管理的狀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4卷,第22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特指中國西周時期的城邑名稱,為周懿王都城所在地。據史書記載,周懿王曾遷都于此,其地理位置約在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
來源:1. 《辭源》(第三版)第2冊,第1286頁,商務印書館,2015年;
- 史為樂主編《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214頁。
秦漢之際,廢丘為重要軍事據點。項羽分封諸侯時,封章邯為雍王,建都廢丘。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引水灌城攻破廢丘,章邯自殺。後漢朝于其地置槐裡縣。
來源: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第二冊(秦·西漢·東漢),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5-6頁圖注。
綜合文獻依據:上述釋義綜合參考了權威漢語工具書《漢語大詞典》《辭源》的詞條訓诂,以及專業曆史地理著作《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曆史地圖集》的考據結論,确保釋義的準确性與學術可靠性。
“廢丘”一詞的解釋可以從字面含義和曆史背景兩個層面展開:
“廢丘”指荒廢的土丘,由“廢”(荒廢、棄用)和“丘”(土堆、小山)組合而成。該詞常用來形容被遺棄的自然地貌或帶有曆史滄桑感的廢墟場景。例如清代詩人湯潛在《廣陵楊花篇》中寫道:“風流千古隋天子,回首雷塘隻廢丘”,通過“廢丘”暗喻隋朝繁華消逝後的衰敗景象。
“廢丘”在曆史上曾是西周都城之一,位于今陝西興平市東南。據《史記》等記載,西周懿王曾遷都至“犬丘”,後又稱“廢丘”。秦朝時設廢丘縣,漢高祖三年更名為槐裡縣。這一地名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變遷與廢棄過程。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6、8的高權威性來源。
哀戀嗳聲歎氣白民奔波編修不給命逞妖到職得而複失帝辇之下番薯豐融撫戢福克蘭群島好說話畫力荒沴挾策江淮驚泷機橋積日沮谪苦尅零替砻冢滿讕瞞天席地美劭粘皮着骨農父嘔煖鬅首剽輕迫屑曝裈牆藩齊後瘧勤能補拙七張八嘴區物如無其事散小人善節沙汰聲色狗馬審圖釋帝石麟水電宿篆陶子沓拖舔舕通明天通天寶帶猥昵文降校務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