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面縛輿櫬 ”。
“面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投降儀式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源自《左傳·僖公六年》記載的“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绖,士輿榇”,描述許國國君投降時反綁雙手、口含玉璧,臣子穿喪服、擡棺材的場景,後演變為“面縛輿榇”的固定表達。
指代古代戰敗者投降時的一種儀式性行為: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常見于對古代戰争、外交事件的描述。
“面榇”濃縮了古代投降禮儀的核心元素,兼具行為與心理層面的雙重象征。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左傳》或相關曆史注解。
面榇(miàn chè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蓋在棺木上的木闆。它的拆分部首是面(miàn)和榇(chèn),分别是面部和木部。它的拆分筆畫是15畫。
面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古代棺材上的一種木闆。在古代,人們相信死者需要有一個安靜和諧的環境,所以會在棺材上加上榇闆,以保護和祭奠死者。
面榇的繁體字是“面櫬”,其中“櫬”是“榇”的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在有所不同。面榇的古代寫法是“面櫬”,這是因為古代的字形和現代有一些差異。在古代,字的形狀更加繁複,所以面榇的寫法也有所不同。
1. 他們在公墓上安放了一塊面榇,以紀念逝去的親人。
2. 老人告訴他,這塊面榇承載着家族的傳承和記憶。
組詞:面盆、榇木、木闆
近義詞:棺材、棺、存榇
反義詞:打開、解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