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辭的一種節縮形式。 陳望道 《修辭學發凡》第七篇:“節短這種形式,現在用得很廣泛,清楚明白、簡潔有力的例子很多。例如‘馬克思列甯主義’常節為‘馬列主義’,‘************大會’常節為‘人大’等。”《光明日報》1984、3、19:“我接觸到的第一個‘數字節短短語’是‘三大6*紀律八項注意’。應該說,這個短語言簡意赅……‘節短’不是不可以,但要合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節短漢語 快速查詢。
“節短”是漢語中的一個修辭學術語,指通過節縮詞語或短語的形式,使其更簡潔有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性質
節短屬于修辭學中的節縮手法,通過省略原詞的部分音節或字詞,形成更簡短的表達形式,同時保持原意清晰。例如“馬克思列甯主義”節縮為“馬列主義”,這類用法在漢語中廣泛存在。
典型示例
使用原則
節短需遵循合理性原則,确保縮略後的形式能被普遍理解且不産生歧義。例如“馬列主義”因長期使用已被廣泛接受,而隨意節縮可能導緻表意不清。
學術依據
該概念由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系統闡述,強調其“簡潔有力”的特點。現代漢語中,節短常見于新聞标題、公文等需高效表達的場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修辭學發凡》或語言學相關研究文獻。
節短 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節和短。
節的部首是艸 (草字頭),它在漢字中常表示與植物有關的意思。短的部首是矢 (矢字旁),常表示與箭有關的意思。這兩個部首構成了節短這個詞的字形。
節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乾卦》:“乾道變化,節、短、取天地之道。” 在這裡,節短指的是遵循宇宙的道理,不過分追求物質享受,保持節制。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節短的寫法為 “節短”,其中“節”是指節制,是由“竹”字旁加上“即”字形成的,而“短”則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節短的古體字寫作“短”。這個古體字中,“短”部分保持了現代的形态,但“節”部分的字形已經發生了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節短的示例句子:
1. 他一直過着節短的生活,從不浪費。
2.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能保持節短的人不多了。
3. 節短的生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困難。
節短也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語,如節制、短暫、節省等。近義詞包括節儉、簡約,反義詞則有奢侈、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