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馴服。 漢 王符 《潛夫論·志氏姓》:“其子 伯翳 ,能議百姓以佐 舜 禹 ,擾馴鳥獸, 舜 賜姓 嬴 。”《孔子家語·五帝德》:“﹝ 黃帝 ﹞服牛乘馬,擾馴猛獸,以與 炎帝 戰於 阪泉 之野。” 宋 蘇轼 《祭張文定公文》之一:“道大如天,見存乎人……初如龍鳳,不可擾馴。”
“擾馴”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rǎo xùn,其核心含義為馴服,指通過訓練或管理使動物(或人)順從、聽從指令。以下為詳細解析: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語境特點:
多用于描述對野性動物或複雜對象的馴化,強調過程的主動性和技巧性,而非單純壓制。
現代漢語中,“擾馴”較少單獨使用,更多見于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其近義詞包括“馴服”“馴化”,但“擾馴”更側重通過引導、調適實現順從,而非強制。
擾馴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擾亂、使馴服、改變順序和影響規律,使之不再正常和平靜。
擾馴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馬(馬),分别表示手和馬的意思。擾馴的筆畫數是23畫。
擾馴這個詞源于古代文獻,《司馬法·法言》中有“°将°擾馴兵,衣馬辔翼矣”一句,用來形容軍隊紀律松散,戰鬥力下降。
擾馴的繁體字為擾馴。
在古代漢字中,擾馴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通常保持了擾馴兩字本身的字形特征和意思,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在這個嘈雜的環境中,很難保持冷靜,它會擾馴你的思維。
2. 異常惡劣的天氣條件擾馴了我們的出行計劃。
1. 擾亂
2. 擾攘
3. 馴服
4. 馴馬
1. 擾亂
2. 幹擾
3. 違反
4. 破壞
1. 馴化
2. 順應
3. 遵守
4. 整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