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去常态、常道。《左傳·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禍敗之釁,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對曰:‘在道,國亂無象,不可知也。’” 杜預 注:“言國無道,則災變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穎達 疏:“若國家昏亂,無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選·王粲<七哀>詩之一》:“ 西京 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拟魏太子“邺中集”詩·王粲》:“ 伊洛 既燎煙, 函崤 沒無象。”一本作“ 無像 ”。
(2).沒有形迹;沒有具體形象。《管子·幼官》:“備具勝之原,無象勝之本。” 趙守正 注:“無象,指軍行隱蔽,使人們看不到形象。”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譬若畫形於無象,造響於無聲。” 唐 張九齡 《請東北将吏刊石紀功德狀》:“觀變早於未萌,必取預於無象。”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或兀坐冥搜,求聲於寂寥,寫真於無象。”
(3).原為道家形容道玄虛無形之語,後亦泛指諸種義理的玄微難測,或玄微難測的義理。語出《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怳。” 南朝 梁 沉約 《雅樂歌·諴雅之一》:“懷忽慌,瞻浩蕩……出杳冥,降無象。” 唐 李華 《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道行無跡,妙極無象:謂體性空,而本源清淨;謂諸見滅,而覺照圓明。” 宋 蘇轍 《郊祀慶成》詩:“治道初無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漁洋詩話》卷下:“ 吳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鈍翁 記其數詩,有雲:‘……有形皆是假,無象孰為真?悟到無生地,梅花滿四鄰。’”
“無象”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化内涵
“無象”是一個蘊含哲學與美學意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無形無狀、不可名狀的存在或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哲學引申及文學應用三個維度解析:
指事物超越具體形态,無法以感官直接捕捉。如《漢語大詞典》釋為“沒有形迹;沒有具體形象”。
引申為宇宙本源或道體,如《老子》中“大象無形”即指“道”的超越性,無象而涵攝萬有。
道家以“無象”喻“道”的至高境界。《道德經》第十四章:“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強調道體雖無形卻支配萬物運行。
傳統美學中,“無象”指藝術創作的留白與含蓄。如山水畫“計白當黑”,以虛空傳遞無限意蘊(參考《中國美學史大綱》)。
古典詩詞常借“無象”營造空靈之境:
字形溯源
“象”本義指大象,後衍生為“形象”“象征”義;“無”表否定,二字組合突破具象局限,指向形而上的存在。
古籍參考: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莊子·天地》:“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釋義來源标注為權威工具書《漢語大詞典》及古籍原文,确保内容符合原則。)
“無象”是一個具有哲學和文學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指事物失去常态或沒有具體形象。例如《管子·幼官》中的“無象勝之本”,指軍事行動隱蔽到無法被察覺具體形态。在文學中常形容抽象、難以描繪的狀态,如“無象的恐懼”“無象的美麗”。
道家哲學内涵
源于《老子》“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形容“道”超越具體形态的玄虛本質,強調萬物本源無法用具象語言描述。這一概念後被引申為對抽象義理的概括,如南朝沈約詩句“降無象”暗含對宇宙規律的敬畏。
宗教與思想擴展
在佛教中演化為“無相”(與“無象”通假),指擺脫世俗認知、追求真如實相的境界。道教和佛教均用此詞表達對終極真理超越形迹的理解。
其他關聯:“無像”是“無象”的異形詞,二者含義相通。需注意語境差異,如佛教術語多用“無相”,而哲學讨論更傾向“無象”。
八儁般般輩群布刀辍才出淤泥而不染但割鞮象東科爾豆藤凡首梵天王泛霞風儀個兒鬼誅谷廪鶴項牌侯衛黃碌昏障加固潔靜劫洗屐屩靜電驚騷金蘭之交蘭桂連石另冊零嘴六霙麻苎沒計奈何妙士排子炮辔頭平泛樵叟切末清格啓用任可日規容置潤黩三史三堂山淫煞癢噬負石緘金匮世親視如草芥厮鑼痛定思同甫五鬥先生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