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 a few words]∶用幾句話
這事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
(2) [short]∶簡短地說
她總是圍着圍裙走來走去,三言兩語地跟每一個人交談
亦作“ 三言兩句 ”。指簡短的言辭。 元 施惠 《幽閨記·姊妹論思》:“有三言兩語,寄也無因。” 元 武漢臣 《生金閣》第二折:“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裡,不消三言兩句,管教他隨順哥哥便了。”《紅樓夢》第六七回:“有一個道士,三言兩語,把一個人度了去了。” 魯迅 《書信集·緻曹白》:“因為這和他一生的生活,境遇,工作,掙紮相關,三言兩語,實難了結。”
“三言兩語”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說話或寫文章時用極簡短的言辭就能表達清楚,強調簡潔明了、不拖泥帶水。
字面含義
“三”和“兩”為虛指,表示數量少,并非确指具體數字。整體意為“三兩句話”,指語言簡短精煉。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與反義詞
出處與演變
成語最早見于元代戲曲,如關漢卿《救風塵》中“三言兩語成親眷”,後廣泛用于明清小說(如《水浒傳》《紅樓夢》),逐漸定型為現代含義。
使用注意
“三言兩語”通過簡短的言辭傳遞核心信息,體現了漢語凝練的表達特點,適用于需高效溝通或突出語言簡潔性的場景。
《三言兩語》是一個成語,意為用很少的言語或文字,簡單、明了地表達出一個意思或觀點。它通常用來形容說話或寫作簡潔明了、言簡意赅。
《三言兩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是“言”部,右邊的是“禺”部。整個成語共有8畫。
《三言兩語》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的“續子張叔夜傳”中。它的繁體字為「三言兩語」。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跟現在有所不同。《三言兩語》的古代寫法為「三言兩語」。字形更加繁複,書寫方式也與現代有所不同。
他用了三言兩語解釋了整個問題的本質。
- 一言半語:形容說話的内容很少或很簡略。
- 七言八語:形容說話的内容很多,瑣碎。
口頭禅、簡短、扼要。
冗長、啰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