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俚人的意思、俚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俚人的解釋

(1).粗俗之人。《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文學夫子降席而稱曰:‘俚人不識,寡見尠聞。’” 李善 注:“ 劉德 《漢書》注曰:‘俚,鄙也。’” 宋 蘇轍 《和子瞻煎茶》詩:“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薑誇滿口。”

(2).古代對南方某些少數民族的泛稱。又稱俚子。《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 九真 徼外蠻裡 張遊 ” 唐 李賢 注:“裡,蠻之别號,今呼為俚人。”《南史·蕭劢傳》:“俚人不賓,多為海暴, 勱 征讨所獲生口寳物,軍賞之外,悉送還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俚人”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

一、詞義解析

  1. 粗俗之人
    指缺乏文化修養、言行鄙俗的人。例如《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提到“俚人不識,寡見尠聞”,李善注引劉德《漢書》注稱“俚,鄙也”。宋代蘇轍的詩句也以“北方俚人”形容飲茶時粗放的習俗。

  2. 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隋唐時期,中原人将嶺南地區的土著族群統稱為“俚人”,其先民為秦漢時期的西瓯、駱越人及漢代的烏浒、南越人,主要分布在今粵西、桂東、桂南及越南北部。曆史上俚人與中原移民矛盾突出,常因反抗官府征讨被稱為“海暴”。

二、曆史演變

“俚人”既是對粗鄙者的貶稱,也是特定曆史階段對南方族群的統稱,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其族群曆史反映了古代中原與嶺南的文化互動與融合。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俚人》的意思

《俚人》是一個漢語詞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談舉止粗俗、沒有修養、沒有文化的狀态。這個詞通常帶有貶義的含義,用來形容一個人的低素質或缺乏教養。

拆分部首和筆畫

《俚人》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亻”(人偏旁)和“裡”(裡旁),共有6個筆畫。

來源

《俚人》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唐韻·律韻》一書中。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開始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粗俗,沒有修養和教養。

繁體字

《俚人》的繁體字為「俚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俚人》這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基本一緻。

例句

1. 這個人說話真是太俚人了,一點禮貌都沒有。

2. 他的舉止丑陋,簡直就像一個俚人。

3. 我不喜歡和那些俚人交往。

組詞

- 俚語:指流行于某一特定地區或社會群體的粗俗、通俗的語言。

- 俚詞:指非正式用語、大衆語言中的俚語詞彙。

- 俚曲:指以明快、俚俗的調子,寫表情、傳達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曲藝形式。

近義詞

- 粗鄙:指言談舉止粗俗、沒有修養和文化。

- 低俗:指人的行為或言談粗俗庸俗,沒有教養。

反義詞

- 文雅:指人的言行舉止優雅、有修養和教養。

- 典雅:指人的言行舉止高雅、有風度和品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