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内三關的意思、内三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内三關的解釋

明 代以今 河北 境内沿内長城的 居庸關 、 紫荊關 、 倒馬關 為“内三關”。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直隸一·山川險要》:“國家以 雁門 、 寧武 、 偏頭 為外三關,而 居庸 、 紫荊 、 倒馬 為内三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内三關是明代軍事防禦體系中的專有名詞,特指拱衛京畿(今北京)的三處核心關隘,即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這三關地處太行山脈要沖,構成京師西北方向的屏障,與山西境内的“外三關”(雁門關、甯武關、偏頭關)共同形成縱深防禦網絡。以下從曆史地理與軍事功能角度分述:


一、核心定義與戰略地位

“内三關”得名于其地理位置靠近明朝政治中心,屬“天子腳下的關防”。據《明史·地理志》載,三關均隸屬北直隸(今河北),扼守太行八陉中的軍都陉、蒲陰陉、飛狐陉,是抵禦北方遊牧勢力南下的咽喉。其戰略價值在土木堡之變(1449年)與庚戌之變(1550年)中尤為凸顯,成為護衛京師的最後防線 。


二、三關分述

  1. 居庸關

    • 位置:今北京市昌平區,控軍都陉。
    • 功能:素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與長城相連,為北京西北門戶。《讀史方輿紀要》稱其“絕險控扼,北平之噤喉” 。
    • 現存遺迹:關城、雲台石刻等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2. 紫荊關

    • 位置:今河北省易縣,扼蒲陰陉。
    • 功能:地形“峭壁層崖,狀如列屏”,易守難攻。明代設參将駐守,《四鎮三關志》載其“為畿輔保障,與居庸、倒馬鼎峙” 。
    • 現存遺迹:保存明代甕城、城門。
  3. 倒馬關

    • 位置:今河北省唐縣,據飛狐陉北口。
    • 功能:因山路險峻“馬為之倒”得名,與居庸、紫荊成三角聯防。《天下郡國利病書》稱其“三關之守,倒馬尤急” 。
    • 現存遺迹:明代關牆遺址尚存。

三、曆史演變與文化意義

“内三關”體系成型于明成祖遷都北京後,至嘉靖年間戚繼光重修長城時完善。其不僅是軍事工程,更衍生出關隘文化,如居庸關雲台元代梵文經咒石刻、紫荊關清代碑記等,見證多民族文化交流 。清代後因疆域北擴,三關軍事功能漸衰,轉為曆史地标。


權威參考文獻

  1. 《明史·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
  2.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
  3. 劉效祖,《四鎮三關志》,明萬曆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4.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注:因古籍原版無線上鍊接,标注紙質權威版本;現代研究可參考《中國曆史地圖集》譚其骧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内三關”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曆史地理概念(主流解釋)

内三關指明代河北境内内長城的三大軍事關隘,包括:

  1. 居庸關:位于北京昌平,素有“天下九塞之一”之稱,是京師西北屏障。
  2. 紫荊關:位于河北易縣,以險峻著稱,控扼太行山脈要道。
  3. 倒馬關:位于河北唐縣,因山路險峻易使戰馬跌倒得名,與居庸、紫荊形成三角防禦體系。

這些關隘是明代北京西部防線核心,歸沿河城管轄,共同拱衛京畿安全(來源:、)。


二、成語比喻(較少見)

在部分文獻中,“内三關”被引申為成語,比喻事物的核心或關鍵部分,對應人體三個重要部位:


使用建議

曆史文獻或地理讨論中,通常指明代關隘;若涉及文學比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讀史方輿紀要》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利百事大吉保治編剗邊鋪拆線趁嘴砗磲大社帝禋地主之誼翻把方府反手鋒出諷術風行雨散漢臯佩合凍覈見灰身昏氛江澳截癱績謀警徼盡子紀甗卷班掬誠窭媍隽器铿戛浪漚蘭譜摹録千金壽欺變奇隽遒肅奇中瑞車蛇甲聖手食桌收功壽翁數計鼠腰兜嵩邱隨封同靴頭一無二微詞文莫五七相佽閑檢小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