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蛙蛤的意思、蛙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蛙蛤的解釋

即蛙。 唐 韓愈 《答柳柳州食蝦蟆》詩:“蝦蟆雖水居,水特變形貌,強號為蛙蛤,於實無所校。” 清 黃遵憲 《感懷呈樵野尚書丈》詩:“蛙蛤相呼祇取鬧,蛟螭攫人先染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蛙蛤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成它的單字“蛙”與“蛤”分别考據,并結合古籍用例來理解:

  1. 基本字義與核心指代:

    • 蛙:主要指青蛙、蟾蜍等無尾目兩栖動物。《說文解字》釋為:“蛙,蝦蟆屬。” 其本義即指此類能在水中和陸地生活的動物。
    • 蛤:此字含義較廣,在“蛙蛤”一詞中,主要取其指代蟾蜍(即癞蛤蟆)的古義。《說文解字》段玉裁注:“蛤,… 今江蘇人所謂水雞,即蛤也。” 這裡的水雞即指蟾蜍或蛙類。在古文獻中,“蛤”常與“蟾”連用或互換指代蟾蜍。
    • 蛙蛤:因此,“蛙蛤”作為一個并列式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是指青蛙和蟾蜍的統稱,泛指常見的、形态相似的兩栖動物。它強調的是一類生物,而非特指某一種。
  2. 古籍中的用例與印證:

    • 在早期文獻中,“蛙蛤”常用來指代這類動物。例如,《淮南子·齊俗訓》中提到:“夫蝦蟆為鹑,水虿為蟌,皆生非其類,唯聖人知其化。” 這裡的“蝦蟆”即“蛤蟆”,與“蛙蛤”所指相同。後世注家常引用此類文獻說明“蛙蛤”所指。
    •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蟲部》對“蛙”和“蟾蜍”有詳細記載,雖未直接使用“蛙蛤”一詞,但明确區分并描述了這兩類動物,為理解“蛙蛤”涵蓋的範圍提供了佐證。其描述表明古人已清晰認識到蛙與蟾蜍(蛤)的共性與區别,将它們視為相近類群。
  3. 文化關聯(蟾蜍):

    • 值得注意的是,“蛤”在“蛙蛤”中更側重指代蟾蜍(癞蛤蟆)。蟾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征意義,常與月亮(傳說月中有蟾蜍)、財富(金蟾)等相聯繫。這使得“蛙蛤”一詞在特定語境下,可能隱含對蟾蜍文化意涵的指涉。
  4. 現代使用與辨析:

    • 在現代漢語中,“蛙蛤”一詞已非常罕見,遠不如“青蛙”、“蟾蜍”或口語化的“蛤蟆”常用。“蛤蟆”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更常作為青蛙和蟾蜍的泛稱或特指蟾蜍。
    • 理解“蛙蛤”時,需注意其古語色彩,并明确其核心是泛指蛙類(青蛙)和蟾蜍類動物。

“蛙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蛙”(青蛙)和“蛤”(蟾蜍)并列構成,泛指青蛙和蟾蜍這兩類常見的無尾目兩栖動物。其使用多見于古籍,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含義已被“青蛙”、“蟾蜍”、“蛤蟆”等詞所取代。理解該詞需結合古代文獻用例及“蛙”、“蛤”二字的古義。

主要參考來源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蛙蛤”是一個漢語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指代
    “蛙蛤”通常指蛙類動物,包括青蛙和蛤蟆。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出現,例如唐代韓愈的詩句“強號為蛙蛤,於實無所校”,清代黃遵憲的“蛙蛤相呼祇取鬧”,均以“蛙蛤”泛指蛙類。

  2. 發音與構成
    拼音為wā gé,由“蛙”(青蛙)和“蛤”(蛤蜊或蛤蟆)組合而成。但根據語境,“蛤”在此處并非指貝類,而是與“蛙”連用,整體指蛙類。

二、引申含義

  1. 成語化用法
    部分資料提到“蛙蛤”可形容人的言談平庸、缺乏深度,如“青蛙的叫聲單調,貝類的外貌平凡”,比喻内容空洞或缺乏創意。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且多見于網絡解釋,權威典籍中未明确提及。

三、相關辨析

  1. 與“青蛙”“蛤蟆”的區别
    • 外形:青蛙體态修長、皮膚光滑,蛤蟆則粗糙多疣。
    • 生态:青蛙多活動于水域附近,蛤蟆適應陸地能力更強。
    • 文學意象:古人常将“蛙蛤”與“蛟螭”對比,突出平凡與兇猛的差異。

四、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看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谷鮟鱇避稽不得了逋孽操鉛沉渣單幕大肆攻擊煩興輔夾幹警公取供職挂帶館閣體轟動一時紅藤畫卵雕薪歡若平生見錢建溪節授旌善警宵經總勘同跨年度袴靴來晨浪婆蘭客曆觀砻砥慮無不周滿抱埋三怨四蠻僮靡替墓所闝蕩铨貢驅遣忍恥柔綠弱守三始山貢識取數落説親道熱搠渰松垮垮縮重泰東通贍文官果無事不登三寳殿香火情邪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