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準的意思、平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準的解釋

(1).古代官府平抑物價的措施。《史記·平準書》:“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

(2). 漢 承 秦 制,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掌管平準之事。參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通志·職官四》。

(3).平穩;公平;平衡。《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阙遇友》:“兩邊檢點,柱腳若不平準的,便把來墊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永年》:“念汝貿販平準,賜予一子。” ********* 《馬克思的中國民族革命觀》:“一八三○年以前,中外貿易的平準,還是 中國 方面站在有利的地位。”

(4). 清 末譯經濟學為平準學。 梁啟超 《新史學·史學的界說》:“宗教學也,法律學也,平準學也(即 日 人所謂經濟學),皆與史學有直接之關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平準"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釋義如下:

一、古代經濟調控制度 指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04年)推行的物價平衡政策,通過官營商業手段調節市場供需,防止商人囤積居奇。該制度要求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在物價低時收購物資,物價高時抛售庫存,達到"貴則賣之,賤則買之"的市場平衡效果(《漢書·食貨志》記載)。

二、現代經濟學術語

  1. 指通過政府幹預手段維持市場價格穩定,例如現代國家實施的農産品價格保護政策。
  2. 引申為經濟領域中的平衡調控機制,如外彙平準基金制度,通過央行買賣外彙來穩定彙率(《現代漢語經濟術語詞典》)。

三、社會管理範疇 指運用公平原則調節利益分配,如《周禮》所述"以平邦國,以均萬民"的治理理念,現代多用于形容通過制度設計實現社會資源均衡配置(《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研究》)。

四、工程測量領域 特指水平基準面,作為工程測量中确定高度的統一标準,如水工建築中使用的"黃海平準"高程系統(《工程測量學基礎》)。

本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經濟史綱要》等權威文獻編纂,具體詞源考證可參見中華書局2019年版《中國古代經濟政策通解》。

網絡擴展解釋

“平準”是一個多維度詞彙,其含義因曆史背景和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從主要應用領域分述:

一、古代經濟政策(核心含義)

  1. 起源與定義
    由漢代桑弘羊于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首創,指政府通過“貴賣賤買”調控物價的措施。其核心目标是平衡市場供需,抑制商賈暴利,保障民生與經濟穩定。

  2. 運作方式

    • 設立機構:在長安設平準官,隸屬大司農,專司物資調配。
    • 操作原則:豐收或低價時收購物資,短缺或高價時抛售,如《史記》記載“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
    • 配套政策:與“均輸法”協同實施,均輸負責跨地區物資運輸,平準則聚焦物價調控。

二、現代金融術語(延伸含義)

指政府或央行設立的市場穩定基金,常見類型包括:

三、其他語境含義

  1. 工具與測量
    古代指測定平面或直線的器具(類似水準儀),與“天平”用途不同。
  2. 成語與抽象概念
    引申為“平衡調整”,用于描述通過幹預恢複平穩狀态,如經濟、社會領域的調控。

四、權威性說明

古代經濟政策釋義源自極高權威史料(如《史記》《漢書》),現代金融術語多見于中等權威財經解釋,測量工具釋義需結合古籍考證。如需完整學術引用,可參考《史記·平準書》及漢代經濟制度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波八輪船被隄豳雅避青骢波級程級辰馬蟲尾愁煞賜無畏慈眼呆若木雞道慰道無拾遺掉頭鼠竄東山妓犢鼻裈放晴法伍複辟該浃槁禬官牧鼓隸過山跳涵養黃石公惛俗加非焦唇幹舌雞竿靜縣金麥穗舊相識蹶洩靈波魯戈回日臝裎鋁土礦梅村祭酒恈恈念白謙尊峭勁青飼料穹質取轄投井散贍申屠碩腹賈探望袒帻天風投文牌問筶惡殺隙雠歇絶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