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 晉 潘嶽 《西征賦》:“心戰懼以兢悚,如臨深而履薄。”《太平廣記》卷四二七引 唐 張讀 《宣室志·李徵》:“君銜命乘傳,當甚奔迫。今久留,驛隸兢悚萬端,與君永訣。” 明 方孝孺 《答許廷慎》:“如僕自揣百無所有,以粗識數字,大為所困,當危憂兢悚時,自誓欲以所能歸諸造物,甘為庸人而不可得。”
“兢悚”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總結來說,“兢悚”通過複合詞形式,将謹慎與恐懼雙重含義結合,生動刻畫了人在極端情境下的心理與生理反應。
兢悚(jīng sǒng)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因恐懼、驚慌或緊張而引起的身體和心理的不安全感。
兢悚的部首分别是八(bā)和心(xīn),其中八部表示光明、氣息,心部則表示與心理和情感有關。兢悚的總筆畫數為15。
兢悚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倭賊傳》中,原文引用了一位漢代文人班固的詩句:“兢兢悼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用以形容人們面對困境或危險時的緊張和膽怯。
在繁體中文中,兢悚的寫法為驚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兢悚的「兢」字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八的上半部分,表示光明氣息;下面是共字的下半部分,表示共同。按照古代的寫法,「悚」字在左邊有心的形狀,右邊是動,表示心情動蕩不安。
他在聽到那封恐吓信的時候感到兢悚不安。
兢兢業業、悚然不安
驚恐、惶恐、膽戰心驚
安逸、泰然自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