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纏繞;錯綜。徼,通“ 繳 ”。《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暮昏龜之徼也,不可以蔔” 唐 司馬貞 索隱:“徼,音叫。謂徼繞不明也。”
“徼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解釋
讀作jiǎo rào,原指纏繞、錯綜複雜的狀态。其中“徼”通“繳”(纏繞之意),形容事物或思緒交織紛亂。例如《史記》中“謂徼繞不明也”,即描述事物糾纏不清、難以辨明的狀态。
引申比喻
在成語用法中,可表示言行迂回不直截了當,如“拐彎抹角地繞行”。多用于形容人說話或做事不坦率,帶有曲折隱晦的意味。
提示:若需古籍用例或更詳細來源,可參考《史記·龜策列傳》及漢典等文獻。
徼繞(jiāo rào)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彳”和“繞”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彳”表示“行走”,指引領的意思;“繞”表示環繞、盤旋的意思。組合在一起,徼繞表示在行走中環繞、繞行。
徼繞的部首是彳(chì)和繞(rào)。彳部在字的左邊,繞部在字的右邊。它共由13個筆畫組成,其中彳部占1畫,繞部占12畫。
徼繞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卷阿》中的《徼候》篇。在古代,徼繞一詞常用來描述獵人打獵時繞行山林的姿勢,表示穿梭和環繞的動作。
徼繞的繁體字為「遶澗」。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徼繞的古代寫法為「彳繞」或「巳繞」。
1. 江水徼繞山間,如詩如畫。(描述江水環繞山腳流動的景象)
2. 他循着山路徼繞前行,尋找失散的同伴。(描述在山路上繞行尋找同伴的行為)
1. 徼候:形容獵人在山林中四處巡邏、監視。
2. 繞道:指為了避開某個地方或障礙物而繞行其他的道路。
3. 繞破:指避開或繞過某個難題、困難。
1. 環繞:表示物體或行動周圍的動作。
2. 繞行:表示為了避開某種或某種原因而改變原來的路線或方向。
直行:表示筆直地向前行進,不轉彎、不繞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