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善規過的意思、勸善規過的詳細解釋
勸善規過的解釋
比喻勉勵學好,規勸改正錯誤。
【出處】:
清·劉開《問說》:“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過足矣。”
【示例】:
我望先生勸善規過,奈何亦作此俗談? 蔡東蕃《後漢演義》二十一回
詞語分解
- 勸善的解釋 勉勵為善;勉力為善。《韓非子·守道》:“聖王之立法也,其賞足以勸善,其威足以勝暴,其備足以完法。”《漢書·公孫弘傳》:“臣聞上古 堯 、 舜 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善。”
- 規過的解釋 規正過失。《左傳·昭公四年》:“王使 椒舉 侍於後以規過。”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一:“前輩處朋友間,規過責善,如是其嚴也。”
專業解析
"勸善規過"是漢語中具有倫理教化功能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勸導使人向善、糾正過失,體現儒家"與人為善"的道德理念。該成語可拆解為兩個動賓結構:"勸善"即勉勵行善,"規過"指匡正錯誤。
從語義演變看,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左傳·成公十四年》"懲惡而勸善"的記載,後在明清文學作品中逐漸形成固定搭配。現代《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将其定義為"以善言勸導他人改過遷善",強調語言勸導的教化方式。
該成語的語法特征表現為:
- 作謂語時需搭配對象,如"師長勸善規過"
- 可拆分為并列結構,如"勸善之言,規過之語"
- 常見于道德訓誡語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收錄其古代用法"朋友之道,貴在勸善規過"
在語用層面,成語蘊含着三重道德準則:
- 正向激勵原則:"勸"字體現《論語·顔淵》"君子成人之美"的引導理念
- 適度幹預原則:"規"字要求《禮記·曲禮》"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的分寸把握
- 雙向互動原則:明代呂坤《呻吟語》強調"勸善須如春風拂面,規過當似細雨潤物"的溝通藝術
現代語言學家張志公在《漢語語法修辭》(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中指出,該成語的并列結構形成語義互補,"勸"與"規"構成道德勸化的完整閉環,既包含價值引導又具備行為矯正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勸善規過”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uàn shàn guī guò,其核心含義是勉勵他人向善,并規勸其改正錯誤。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
字面分解:
- 勸:意為勉勵、鼓勵,源自形聲字“力”與“雚”,表示通過努力引導他人向善。
- 善:指善良、正确的言行。
- 規:指規範、規勸,本義為畫圓的工具(圓規),引申為糾正行為。
- 過:指過錯、過失。
-
整體釋義
強調通過積極引導和善意提醒,幫助他人提升品德、修正錯誤。如清代劉開《問說》所言:“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過足矣。”。
二、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出自清代學者劉開的《問說》,原文強調朋友間應以“勸善規過”為交往準則。
- 曆史典故:韓愈與柳宗元在“古文運動”中互相勉勵、規勸過失,體現了這一精神。
三、應用場景
- 教育領域:如師長對學生循循善誘,引導其修身立德。
- 朋友交往:指“畏友”(值得敬畏的朋友)間直言相谏,共同進步。
- 道德勸誡:常用于描述對他人的善意提醒,如“苦口婆心地勸善規過”。
四、近義詞與延伸意義
- 近義詞:規過勸善、諄諄告誡。
- 社會意義:體現了傳統文化中“以德化人”的價值觀,強調人際交往中的責任與善意。
“勸善規過”不僅是語言表達,更是一種道德實踐,適用于教育、友情等場景,旨在通過積極引導促進個人與社會向善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
安舒百家飯鄙屑蟲籀賜紫櫻桃倅車村殺促銷策略擋頭搗大大飨兒馬蕃孕發魚蜚走風語感激涕零共命犷悍關嶮規劃禬禳橫費紅泉弘緻骅駒灰化撿漏鲛函交護加深井冠集賢極笑蠲糨紙橛橛勘誤刻日誇詐餽問羸困兩接流星報馬亂世佳人拿周鋪軌氣焰犬封國鬈曲曲私剩有神舉慎刑視履四牙子朝上通天寶帶為法文殊縣主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