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志的意思、末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志的解釋

卑微的志向。 南朝 宋 鮑照 《野鵝賦》:“空穢君之園池,徒慙君之稻粱,願引身而翦迹,抱末志而幽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末志”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層面:

一、詞義解析

“末志”屬偏正結構複合詞,由“末”(末端、末尾)與“志”(志向、心意)構成,特指人生後期或特定階段形成的志向。與“初志”“夙願”形成時序性對比,強調志向形成的時間特征,如《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5卷第1123頁載:“末志者,晚成之願也”。

二、語義延伸

該詞常出現于文言語境中,既包含對未能實現志向的遺憾,也蘊含對晚年精神追求的肯定。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曾用“守末志而不遷”描述學者堅持晚年學術理想的狀态,體現其雙重情感色彩。此用法可參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489頁關于時序性志向的釋義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末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ò zhì,由獨體結構的“末”和上下結構的“志”組成。其核心含義是卑微的志向,常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表達謙遜或自嘲的态度。

詳細解釋:

  1. 詞義
    指微不足道的志向或抱負,帶有謙抑色彩。例如南朝宋詩人鮑照在《野鵝賦》中寫道:“願引身而翦迹,抱末志而幽藏”,以“末志”自喻野鵝的卑微心願,暗含退隱之意。

  2.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野鵝賦》,後多用于古典文學中表達個人志向的謙稱。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小說或學術讨論中仍可見到,如提到林文靜的故事中引用“末志”以呼應人物性格。

  3. 相關擴展

    • 近義詞:微志、小志。
    • 反義詞:宏願、壯志。
    • 結構上,“末”強調末端或次要性,“志”則為志向,組合後強化了“非主要目标”的隱含意義。

“末志”是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適用于表達謙遜或自述志向時的文學化表達,現代使用較少,但在特定語境中能體現語言的雅緻感。

别人正在浏覽...

闇人白閣道者白雲親舍幫閑包管筆健比翼鳥愎鸷不辦饞嘴乘其不備臣事撮俏道閣登三諷谕負負浮香葛帶耕紡鼓吻奮爪海涵阖宗槲寄生火米郊祼結喉接絲鞭金靈馬瑾瑜急人決驟樂樂冷冷臨途蘆蕩磨隔鬧魚花内外親泥塑破疑騎豬三樂社火社宗識乘除釋子水寨竦讋替另挺床同狴脫或外語系亡地圍木無可比象崄巇小郎子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