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霞和孤鹜。語本 唐 王勃 《騰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元 洪希文 《陪東泉郡公作霖料院雨登楫江水亭》詩:“瓦棟龜魚知客至,水天霞鶩背人飛。”
“霞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詞語構成與發音
由“霞”(xiá,指日出或日落時的彩雲)和“鹜”(wù,指野鴨)組成,均為上下結構,讀音為xiá wù。
文學出處
源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句描繪了落日餘晖中孤鹜與彩霞齊飛的壯麗畫面,成為經典意象。
具體含義
指“落霞與孤鹜”共同構成的景象,常用于形容自然景色的絢麗與動态美感。元代洪希文詩句“水天霞鹜背人飛”進一步擴展了這一意象的文學應用。
使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藝術領域,描述黃昏時分的自然景觀,或隱喻壯麗、悠遠的意境。例如:“霞鹜亭的命名便取自這一詩意畫面。”
提示: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作為典故引用。若需更詳細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滕王閣序》相關文獻。
《霞鹜》是指在晚霞中飛翔的鸬鹚。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具有美麗景色和自由飛翔的意象。
《霞鹜》的拆分字形是“日”和“鳥”,其中“日”為左邊的部首,“鳥”為右邊的部首。它的筆畫數分别為“4”和“11”。
《霞鹜》最早出現在宋代文人蘇轼(字子瞻)的《浮生六記》中。文中描述了他在黃州攜妻返回汴京的途中,在晚霞垂釣的場景。他用“霞鹜”一詞形容晚霞中飛翔的鸬鹚,表達出自然美景使人陶醉的情緒。
《霞鹜》的繁體字為「霞鶍」。
在古代,可以用「霞䳏」或「霞䳒」來書寫《霞鹜》。這兩種寫法較為罕見,現代使用較少。
他站在湖邊,眺望遠處的山水,仿佛身臨其境,如《霞鹜》般自由自在。
權謀、捕魚、晚霞、觀景、自由飛翔。
飛翔、翺翔、翔鸾、翺遊。
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僵化、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