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有糠秕的糙米飯。 宋 蘇舜欽 《啟事上奉甯軍陳侍郎》:“雖裘葛不完,糲糠幾廢,亦未嘗造謁有位,祈望恩奬。”
"糲糠"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糲"和"糠"兩個語素構成,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詞義解析
糲(lì)
指粗糙的米或未精制的糧食。《說文解字·米部》:"糲,粟重一秬,為米十六鬥大半鬥,舂為米一斛曰糲。" 本義為糙米,引申為粗劣、不精細之物。
糠(kāng)
指谷物脫粒後分離出的外殼或皮屑。《玉篇·米部》:"糠,谷皮也。" 常比喻無用或低劣的部分。
糲糠(lì kāng)
複合後泛指粗糙的糧食或劣質食物,特指糙米與谷殼的混合物。引申為粗劣、低賤之物,常見于形容貧苦生活或簡陋飲食。
例證:
二、權威典籍引用
《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14頁)
明确收錄"糲糠"詞條,釋義為:"糙米和谷糠。泛指粗劣的食物。"
引例:宋·蘇轼《吳中田婦歎》詩:"汗流肩赪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糲。"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
釋義:"糲,糙米;糠,谷皮。糲糠指粗劣的食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直接收錄"糲糠",但分釋"糲"為"糙米","糠"為"稻、谷子等作物子實的皮或殼",可複合理解詞義。
三、文化内涵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獻,反映古代社會底層民衆的生存狀态。如《漢書·食貨志》載"貧者食糟糠","糲糠"與之語義相近,均象征物質匮乏下的艱苦生活,具有曆史文化研究價值。
四、使用提示
現代漢語中較少獨立使用"糲糠",多出現于曆史文本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注意與近義詞"糟糠"(側重指代貧賤生活,後引申為妻子)的語義差異。
參考資料
“糲糠”的正确寫法應為“粝糠”(lì kāng),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粝糠”指粗糙的米糠,是谷物脫殼後剩餘的粗劣部分,通常與精米相對。例如《史記·陳丞相世家》中提到“亦食糠核耳”,這裡的“糠”即指粝糠類粗劣食物。
二、引申含義
三、易混淆詞彙辨析
“粝糠”強調粗糙、低質的特性,既可用于具體描述粗糧,也可抽象比喻貧瘠或低價值狀态。若需進一步區分相關詞彙,可參考古代文獻或權威詞典。
安候嬖大夫兵陳不恤人言羼雜城邑畜田達爾文電筒調烹對話恩輝翻版格套官房貴粟賀蘭山脈橫議黃煙恢彉澆陋雞缸積浸進種善羣具疏菊酎客僧哭哭啼啼拉扯劉熙載率志沒後膜外目禮瘧龜逆蕃僻縣清公岐轍群飲瑞佑谥筆屍橫遍野十姓百名收璧霜皮順濟訟過送盤送日期隼質痰迷心竅聽講踢收秃刷威形溫吞舞末饷道鄉中賢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