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威形的意思、威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威形的解釋

令人生畏的聲勢。《三國志·魏志·王基傳》:“今不張示威形以副民望,而停軍高壘,有似畏懦,非用兵之勢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威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含義需從構詞和古籍用例來理解:

  1. 單字釋義:

    • 威:本義指強大的力量、使人敬畏的氣勢或尊嚴。如《說文解字》:“威,畏也。” 引申為權勢、威嚴、威力。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 形:本義指形象、形體、樣子。如《說文解字》:“形,象形也。” 引申為表現、顯露、形勢。在古代文獻中,“形”有時通“刑”,指刑罰。來源:許慎.《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 合成詞“威形”的含義: “威形”通常指威嚴的外在表現或形式,具體可理解為:

    • 威嚴的儀容舉止:指通過莊重的神态、動作、姿态等外在形式展現出來的威嚴感。這是其最常見的含義。
    • 刑罰的威懾形式:在特定語境下(尤其當“形”通“刑”時),可指刑罰本身及其帶來的威懾效果。
    • 權勢的體現:指權勢、威力所展現出來的具體形态或方式。
  3. 古籍用例佐證:

    • 強調外在威嚴:《後漢書·李固傳》:“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槃旋偃仰,從容冶步,曾無慘怛傷悴之心。… 此非威形也。” 這裡李固批評某些人矯揉造作,認為這不是真正的威嚴儀态(威形)。來源:範晔.《後漢書》. 中華書局。
    • 指刑罰威懾:《商君書·開塞》:“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殺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 刑重而必得,則民不敢試,故國無刑民。國無刑民,故曰:明刑不戮。… 此吾以殺刑之反于德,而義合于暴也。… 威形盡而兵弱。” (此段雖未直接連用“威形”,但“威形”的概念包含在“刑重而必得”産生的威懾力中,且末句“威形盡”明确指刑罰威懾力的喪失)。來源:商鞅.《商君書》. 中華書局。

“威形”的核心含義是指威嚴、權勢或刑罰威懾力所表現出來的外在形式或具體體現。它側重于通過可見的儀态、行為或強制手段(刑罰)來展示力量、使人敬畏或産生恐懼的效果。在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非常罕見,主要出現在古籍閱讀或特定研究中。

網絡擴展解釋

“威形”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形容威武威嚴的外貌
    由“威”(威嚴、威武)和“形”(外貌、形态)組合而成,指人或事物展現出莊重、威嚴的樣貌。例如軍隊儀仗隊的英姿,常被形容為“威形”。

  2. 令人生畏的聲勢
    在軍事或權威語境中,指通過強大的氣勢或威懾力使人敬畏。例如《三國志·魏志·王基傳》中提到:“今不張示威形以副民望”,即強調通過展示威懾力來穩定民心。


二、用法與例句


三、詞源解析

“威”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由“武器(戈/戉)”和“女”組成,表示通過武力威懾他人,後引申為威嚴、權威;“形”則指外貌或實體狀态。兩者結合,既指外在的威嚴形象,也包含内在的威懾力。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拓展學習,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巴嗒闆庋别試碧琉璃襞褶初審叨啕斷當二百五梗子宮詹館第顧眺含懷潢潢皇迹僵卧肩下驚師動衆琅璆翎鬣陵弱壟斷資本門鋪迷斷命工念秧濃妝豔抹偏弦骠國屏風格普羅列塔利亞特起急青龍金匮傾情遒宕棄文犬吠之盜屈莊人膏散落三麥篩羅删詩蛇角收取屬筆蜀土絲帛四物踏踧弢迹體表貼律委獻文章宿老無意識銜恤銜煙狹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