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生畏的聲勢。《三國志·魏志·王基傳》:“今不張示威形以副民望,而停軍高壘,有似畏懦,非用兵之勢也。”
“威形”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威武威嚴的外貌
由“威”(威嚴、威武)和“形”(外貌、形态)組合而成,指人或事物展現出莊重、威嚴的樣貌。例如軍隊儀仗隊的英姿,常被形容為“威形”。
令人生畏的聲勢
在軍事或權威語境中,指通過強大的氣勢或威懾力使人敬畏。例如《三國志·魏志·王基傳》中提到:“今不張示威形以副民望”,即強調通過展示威懾力來穩定民心。
“威”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由“武器(戈/戉)”和“女”組成,表示通過武力威懾他人,後引申為威嚴、權威;“形”則指外貌或實體狀态。兩者結合,既指外在的威嚴形象,也包含内在的威懾力。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拓展學習,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來源。
《威形》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一個人或事物所具有的威風和形象,通常用來形容具有威嚴、高大、莊重的氣勢和外貌。
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威(wēi)和形(xíng)。其中,威字的部首是力,共有9個筆畫;形字的部首是彡,共有7個筆畫。
《威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禮記·中庸》中的一句話:“志士之役,宜有威形。”意思是說,具有志向的人在從事偉大事業的時候,必須展現出威嚴的形象。
《威形》的繁體字寫作「威形」,并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威字的寫法與現代保持一緻,而形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形字在古代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彡」的上方加上「彑」,表示頭部,另一種是「彳」的上方再加一點,表示行走的走路路線。
他的威形出衆,舉手投足間仿佛猶如天神降臨。
威風、威儀、形象、形态
威嚴、威勢、風采、威風凜凜
低調、不起眼、不威嚴、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