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有糠秕的糙米饭。 宋 苏舜钦 《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虽裘葛不完,糲糠几废,亦未尝造謁有位,祈望恩奬。”
"糲糠"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糲"和"糠"两个语素构成,属于较为书面化的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词义解析
糲(lì)
指粗糙的米或未精制的粮食。《说文解字·米部》:"糲,粟重一秬,为米十六斗大半斗,舂为米一斛曰糲。" 本义为糙米,引申为粗劣、不精细之物。
糠(kāng)
指谷物脱粒后分离出的外壳或皮屑。《玉篇·米部》:"糠,谷皮也。" 常比喻无用或低劣的部分。
糲糠(lì kāng)
复合后泛指粗糙的粮食或劣质食物,特指糙米与谷壳的混合物。引申为粗劣、低贱之物,常见于形容贫苦生活或简陋饮食。
例证:
二、权威典籍引用
《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114页)
明确收录"糲糠"词条,释义为:"糙米和谷糠。泛指粗劣的食物。"
引例:宋·苏轼《吴中田妇叹》诗:"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糲。"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
释义:"糲,糙米;糠,谷皮。糲糠指粗劣的食物。"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虽未直接收录"糲糠",但分释"糲"为"糙米","糠"为"稻、谷子等作物子实的皮或壳",可复合理解词义。
三、文化内涵
该词常见于古典文献,反映古代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如《汉书·食货志》载"贫者食糟糠","糲糠"与之语义相近,均象征物质匮乏下的艰苦生活,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四、使用提示
现代汉语中较少独立使用"糲糠",多出现于历史文本研究或文学创作中。需注意与近义词"糟糠"(侧重指代贫贱生活,后引申为妻子)的语义差异。
参考资料
“糲糠”的正确写法应为“粝糠”(lì kāng),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粝糠”指粗糙的米糠,是谷物脱壳后剩余的粗劣部分,通常与精米相对。例如《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提到“亦食糠核耳”,这里的“糠”即指粝糠类粗劣食物。
二、引申含义
三、易混淆词汇辨析
“粝糠”强调粗糙、低质的特性,既可用于具体描述粗粮,也可抽象比喻贫瘠或低价值状态。若需进一步区分相关词汇,可参考古代文献或权威词典。
悲笳北闱骉骉笔受逼直鼚鼓轩舞长剑撑门面充耳垂曜存命怠戏答救淡淡谠言单式编制登时间恶癖反码匪类分次负固钢化玻璃高埠钩鐮挂丝顾复之恩顾玩牋刺江湾见临假作诘盗结欢谨详克俭克勤拉动乐理亮眼联翩而至礼多人不怪蒙瀎门闱民殷国富抹稀泥勤劳穷岫弃之敝屣圣寿乐石地失官衰渐树林袒褊彤闱团体操颓澜五弦详思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