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醫病症名。指痰濁阻遏心神,引起意識障礙。多見于中風、癫、狂、痫等疾病。《儒林外史》第四回:“話説老太太見這些家夥什物都是自己的,不覺歡喜,痰迷心竅,昏絶於地。”《紅樓夢》第四六回:“上次 南京 信來, 金彩 已經得了痰迷心竅,那邊連棺材銀子都賞了,不知如今是死是活。”
(2).比喻頭腦發昏;糊塗。 魯迅 《熱風·對于批評家的希望》:“現在還将廚子來比,則吃菜的隻要說出品味如何就盡夠,若于此之外,又怪他何以不去做裁縫或造房子,那是無論怎樣的呆廚子,也難免要說這位客官是痰迷心竅的了。” 歐陽予倩 《梁紅玉》第九場:“[ 韓世忠 :]你為何如此?[探子甲:]一時痰迷心竅。[ 韓世忠 :]你可知道軍法?[探子甲:]小人罪該萬死。”
“痰迷心竅”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既用于中醫病症描述,也可作為日常成語使用。以下為詳細解釋:
定義與病因
指痰濁蒙蔽心神導緻的意識障礙,多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或腦部損傷等引起髒腑功能紊亂,痰濁内生。常見于中風、癫病、痫病等疾病中。
臨床表現
治療與用藥
中醫以豁痰開竅為主,常用方劑包括導痰湯合蘇合香丸,或牛黃清心丸以清心活血、化痰祛邪。
比喻義
形容因貪圖某事物或情緒失控導緻頭腦發昏、失去理智。例如魯迅在《熱風》中諷刺批評家“痰迷心竅”。
語境與出處
清代《官場現形記》等文學作品常用此詞,如“東家見了眼饞,勾起痰迷心竅老毛病”。
該詞融合了中醫病理與人文隱喻,需結合語境區分其醫學描述或日常比喻含義。
《痰迷心竅》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因為痰湧上腦而導緻思維迷亂。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
痰(tán)- 部首:疒(病字旁);筆畫:9;釋義:病态的液體。
迷(mí)- 部首:辶(辵/⻍);筆畫:9;釋義:困惑、迷失。
心(xīn)- 部首:忄(心字旁);筆畫:4;釋義:心髒、内心。
竅(qiào)- 部首:穴;筆畫:9;釋義:孔道、機關。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學理論,認為痰湧上腦會引起思維的混亂和困惑。
在繁體中文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痰迷心竅」。
在古時候,痰的寫法可能是「痰」加上三點水(氵)作為注音,迷的寫法可能是「迷」加上日(曰)和口,心的寫法相對現代稍有變化,是「㣺」。通過這些古代寫法,我們可以感受到漢字演變的曆史沿革。
以下是一些使用《痰迷心竅》這個成語的例句:
1. 他感冒了好幾天,已經痰迷心竅了,所以說話語無倫次。
2. 大夫說我的病是因為肺部有太多的痰,導緻了痰迷心竅。
3. 這位老人,年紀大了,腦子裡經常有些痰迷心竅的情況,時常記不清東西。
一些與《痰迷心竅》相關的組詞有:痰氣、心竅、迷失。
一個近義詞是「迷惑不解」,反義詞則是「理智清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