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橫議的意思、橫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橫議的解釋

(1).恣意議論。《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南朝 齊 王融 《策秀才文第二問》:“若閑冗畢棄,則橫議無已;冕笏不澄,則坐談彌積。” 宋 司馬光 《稷下賦》:“相與奮髯橫議,投袂高談,下論 孔 墨 ,上述 羲 炎 。” 郭沫若 《斷斷集·屈原時代》:“應運而起的‘執命’的‘陪臣’與‘橫議’的‘處士’,不外是皂輿之流之高級者或地主化了的皂輿。”

(2).物議,非難。《梁書·武帝紀中》:“可於公車府謗木肺石傍各置一函。若肉食莫言,山阿欲有橫議,投謗木函。”《隋書·李德林傳》:“蒙示議文,扶病省覽,荒情迷識,暫得發蒙。當世君子,必無橫議,唯應閣筆贊成而已。” 宋 嶽飛 《奏乞以恩例補張所男宗本文資狀》:“若 張所 實先意 兩河 ,而身未北渡,已遭橫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橫議”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恣意議論
    指毫無顧忌地發表言論,尤其指對時政或社會現象的尖銳批評。該用法最早見于《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例如:

    • 南朝王融提到“若閑冗畢棄,則橫議無已”,形容無約束的議論泛濫。
    • 郭沫若在《屈原時代》中描述“橫議的處士”為未出仕者對時局的批判。
  2. 物議與非難
    指因言論引發公衆批評或責難。例如《梁書·武帝紀》記載“山阿欲有橫議,投謗木函”,即指民衆的非難可通過特定渠道表達。

二、語境與用例

三、總結

“橫議”兼具“放肆議論”與“招緻非議”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其使用多涉及政治或社會批評,常見于古代文獻,現代亦用于形容激烈争議。

網絡擴展解釋二

橫議的意思

《橫議》是一個詞彙,它的意思是指橫向的争論或公開辯論的方式。在這種辯論中,不同的意見和觀點會被提出并進行詳細的辯解和讨論。

拆分部首和筆畫

《橫議》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木和言。部首木表示這個詞與木材、樹木相關。部首言表示這個詞與言語、讨論相關。

根據部首和筆畫,橫議這個詞的拆分為:
木(3畫)+ 言(7畫)。

來源和繁體

《橫議》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辯論文化。它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思想交流和辯論的重要性。

繁體字中,“橫議”被寫為「橫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橫議的“橫”字寫作“ㄥ”(從上到下有三個點),而“議”字則保持現代字形不變。

例句

1. 不同的政黨在國會中展開了橫議,争論各自的政策方案。

2. 作為一名律師,他擅長利用橫議的方式來辯護。

3. 這場橫議成為了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

組詞

1.橫批:指書法作品中書寫在字畫上方的一行字,用來點題、點評或概括全文。

2. 橫財:指非正當途徑獲得的財富。

3. 橫沖直撞:形容行動魯莽、不顧一切的樣子。

4. 橫行霸道:形容強悍且不擇手段地淩駕于他人之上。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橫評、橫豎、橫看豎看。

反義詞:縱論、縱橫、縱令。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