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諡筆”。謂為贈谥冊書主稿。 元 胡助 《壽柳道傳博士廿韻》:“銘章垂竹帛,諡筆卻金縑,朝幘收佳譽,恩波喜沛沾。”
“谥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與谥號相關的文書撰寫工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谥筆”指為贈谥冊書主稿的行為或職責,即負責撰寫記錄谥號的官方文書。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在官方流程中,谥號的拟定需由專人起草冊書(類似現代追授文件),這一過程被稱為“谥筆”。例如諸葛亮谥“忠武”、嶽飛谥“武穆”,其谥號的正式文書即需通過“谥筆”完成。
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谥號制度或文書格式,可參考《禮記·谥法》等典籍。
《谥筆》這個詞是指給人起谥號的筆。它是由谥和筆兩個字組成的詞語。
《谥筆》的部首為竹(⺮),拆解後可以發現,谥(谥號)的部首為言(讠),筆的部首為竹(⺮)。谥的拼音是shì,讀音為“是”,是指給已故者冠以特定的稱謂;筆的拼音是bǐ,讀音為“比”,是指書寫工具。
《谥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對已故的君主、貴族和重要人物會進行谥號的命名,以表達對其功績和品德的贊揚和紀念。而為了給這些人起谥號,人們就需要使用筆進行記錄和寫作。
《谥筆》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諡筆」。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谥筆》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謚筆」。
他使用《谥筆》為先祖起了一個富有紀念意義的谥號。
谥號、谥文、筆名、筆畫
寄名、封號、祭文、墨筆
生筆、新名、褒字、毛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