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例貢的意思、例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例貢的解釋

(1). 清 代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的生員之一種。因為不由考選而由生員援例捐納,故稱例貢,不算正途。

(2).按規定舊例進貢。《清會典·兵部·車駕清吏司》:“凡馬之例貢者,抵其營馬之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例貢是清代科舉制度中的特定概念,指通過捐納錢財獲取貢生資格的一種途徑,屬于“五貢”(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例貢)之一。其核心含義與運作方式如下:

  1. 字義構成與基本定義

    “例”指成例、定例,“貢”指貢生(地方官學向國子監推薦的生員)。合稱“例貢”,即依據既定捐納條例取得貢生身份的行為或由此獲得的資格。區别于通過考試選拔的歲貢、恩貢等,例貢是憑借金錢捐納而非學業成績獲得的功名。

  2. 曆史背景與制度定位

    清代為彌補財政需要,允許生員(秀才)或平民(需先捐監生資格)按規定數額向朝廷捐納銀兩或糧食,從而直接獲得貢生頭銜。此制度始于清初,是清代捐納制度在科舉體系中的體現,被視為科舉制度的補充形式。

  3. 具體實施與資格獲取

    • 主體:主要為府、州、縣學的生員(秀才),或已捐得監生資格者。
    • 方式:按朝廷頒布的捐例繳納規定銀兩或實物(如糧食)。
    • 結果:捐納成功後,即可獲得“例貢生”身份,具備入國子監讀書的資格(實際多不入學),并享有貢生的社會地位和部分特權(如穿戴特定服飾、免除部分徭役、見官不跪等),但通常不被視為正途出身,社會評價低于考取的貢生。
  4. 社會影響與評價

    例貢制度雖為政府開辟了財源,但也沖擊了科舉的公平性,導緻功名商品化,降低了貢生群體的整體聲譽。被視為“異途”出身,在仕途晉升上常受限制,不如正途出身的貢生受重視。

示例:

“清代中後期,財政拮據,捐納盛行,許多富戶通過捐銀成為‘例貢’,雖得頂戴,然士林多輕之。” —— 引自《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主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提供“例貢”詞條釋義。
  2. 《清史稿·選舉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記載清代科舉制度及捐納條例。
  3. 《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清代卷》(山東教育出版社) - 分析例貢在清代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4. 《清代捐納制度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探讨例貢作為捐納制度組成部分的運作與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例貢”是清代科舉制度中的特定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科舉制度中的貢生類型

  1. 定義與性質
    例貢是清代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秀才)之一,其特點是通過捐納銀米而非考選獲得資格,因此被視為“非正途”出身。這類貢生屬于“異途”,社會地位低于通過考試選拔的貢生(如歲貢、恩貢等)。

  2. 選拔背景
    清代生員需通過縣試、府試、院試成為秀才,再通過歲考晉升為廪生、增生等。僅有成績優異者(如廪生或前十名)可參加鄉試,而例貢則通過捐納直接進入國子監學習。

二、按規定進貢的舊例

在非科舉語境中,“例貢”也指按舊例進貢物品的行為,例如《清會典》提到“馬之例貢者”抵充營馬配額。這一含義與地方向中央進獻物資的制度相關。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清代科舉體系或其他貢生類别(如歲貢、拔貢),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專業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愛棠迸傷并覆壁人逋诳策牍插關稱諺蚩蚩蠢蠢欲動春陽啜羹旦昏登大寳奪倫反刍翻領梵天港口高陵孤光亨煮黃煞煞焦坑旌毦棘寺糾治疾言厲色軍棍課讀狂狡曠塗饋奠傀儡場靈隱令狀爐鼎之客俛眉鳴蛇敏快品骘凄風楚雨起軍齊驅并進秋縣屈曳乳牸生道笙鶴盛人失衆瑣窗淘換饕餮之徒天斾通赇通天拄杖投影仙材席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