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毦的意思、旌毦的詳細解釋
旌毦的解釋
旌旗上的羽飾。 南朝 梁簡文帝 《往虎窟山寺》詩:“藹藹車徒邁,飄飄旌毦懸。”
詞語分解
- 旌的解釋 旌 ī 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旌旗。旌銘(舊時喪禮,柩前書死者姓名的旗幡)。 表揚:旌表。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 毦的解釋 毦 ě 用鳥羽獸毛做的裝飾品。 氈類毛織品。 用羽毛編織的衣服。 草花。 筆畫數:; 部首:毛;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旌毦(jīng ěr)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合成詞,由“旌”和“毦”兩個單字組合而成,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
旌(jīng)
- 本義:古代用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的旗子,後泛指旗幟。《說文解字·㫃部》:“旌,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也。” 指插有羽毛、綴有牦牛尾的旗,用于儀仗或軍事指揮。
- 引申義:象征标識、表彰(如“旌表”)。
-
毦(ěr)
- 本義:羽毛或獸毛制成的裝飾物。《說文解字·毛部》:“毦,羽毛飾也。” 特指箭羽或冠飾上的垂纓。
- 典籍用例:《後漢書·輿服志》載“武冠加雙鹖尾,豎左右為毦”,指武将帽側的羽飾。
二、合成詞“旌毦”的釋義
“旌毦”指以羽毛裝飾的旗幟,屬古代儀仗或軍陣中的華美旗具,兼具标識與威儀功能。
- 形制特征:以“旌”為旗杆主體,“毦”為羽飾附件,強調其裝飾性。
- 功能場景:
- 軍事用途:将領指揮旗,如《後漢書·光武帝紀》載“旌旗辇毂,翳天蔽日”,羽飾旌旗顯軍威。
- 禮儀儀仗:皇室或高官出行儀衛,如《文選·東京賦》注“羽葆幢幡,旌毦紛纭”,描繪儀仗隊列的華麗。
三、典籍文獻佐證
- 《後漢書·馬融傳》:
“曳長庚之飛髾,載日月之太常,建虹霓之旌毦。” ——描述皇家儀仗中以虹霓為飾的羽旌,凸顯莊嚴。
- 《宋書·禮志》:
“大将軍出,持幢麾、揚旌毦。” ——記載高級武官儀衛中旌毦的象征地位。
四、文化内涵
旌毦是古代禮制與軍事威儀的物化符號:
- 權力象征:羽飾繁複程度體現使用者身份等級(如帝王用雉羽,将領用鹖羽)。
- 藝術表現:常見于漢賦唐詩,如李白《塞下曲》“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背景中的“玉帳旌毦”,渲染邊塞雄渾。
權威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二十四史修訂本)
- 蕭統《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箋注本)
- 沈約《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書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通行權威紙質版本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旌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 基本含義
“旌毦”原指古代戰争中懸挂在旗杆上的旌旗,主要用于标識指揮位置或區分軍隊歸屬。在現代語境中,它常被引申為标志或象征,用以代表某種特定意義、狀态或人物。
2. 曆史背景與演變
該詞源于古代軍事文化,旌旗不僅是戰場上的指揮工具,也承載着軍隊的榮譽與精神。隨着語言發展,“旌毦”逐漸脫離具體實物,演變為抽象概念,強調事物的象征性,例如在文學作品中可能用“旌毦”比喻某種精神指引或文化符號。
3. 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常見于詩歌、散文中,增強意象的莊嚴感(如“曆史的旌毦在風中飄揚”)。
- 正式表達:用于描述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如“科技已成為現代文明的旌毦”。
4. 注意事項
需注意語境適配性,因其帶有古典色彩,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多適用于書面或修辭性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曆史用例或文化内涵,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暗度陳倉白日夢備言不能彀弛卸辭見班打鳳牢龍答贶褡連布掉鬼端确頓萃風警改容易貌高耿革薄工部局豪桀紅飛翠舞鴻毛泰山浣拭華屋山丘貨郎弧形江臯急迸格邦絜情科地領覽霖霖臨紙癃憊綸至魯質麻豆腐毛席眇年縻绠麋滅拿賊見贓炮仗平上帻蒲苴潛蹤蹑迹芹誠輕細青霄翼慎比聖奧十二個庶工睡雨纾難述事松術俗論僞命縣道嫌唬綫形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