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吊唁。語本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諺者,直語也。喪言亦不及文,故弔亦稱諺。” 宋 王安石 《壽安縣太君李氏墓志銘》:“孫曾詵詵,饋祀裕如,鄉人歸高,稱諺嘆息。”
“稱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稱諺”最初指吊唁,即對喪事的慰問。這一含義源自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書記》:“諺者,直語也。喪言亦不及文,故弔亦稱諺。”。這裡的“諺”指直白簡樸的語言,因喪事場合需避免文飾,故用“稱諺”表達哀悼。
部分資料(如)将“稱諺”解釋為“具有普遍真理的短句或格言”,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諺”字單獨含義的誤推。建議以吊唁的釋義為主。
“稱諺”主要用于古籍中表示吊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心雕龍》或宋代文學作品。
稱諺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習俗或民間傳說中的警句或格言。它通常以簡潔的語言表達着深刻的哲理或真理,用以教育或警示人們的行為。
按照傳統的漢字拆分規則,稱諺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稱」和「諺」。其中「稱」的部首是「禾」,拼音是「chēng」,它共有7個筆畫;「諺」的部首是「言」,拼音是「yàn」,它共有7個筆畫。
稱諺源于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人們将智慧的觀念、道德的準則以及人生的哲理以諺語的形式傳承下來。這些稱諺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發展,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
在繁體字中,「稱諺」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時候,「稱諺」的寫法為「稱謚」。古代的字體更加繁複,書寫要求更加嚴格。隨着時間的推移,部分漢字的寫法逐漸簡化,「稱諺」的寫法也隨之演變成現在的形式。
1. 諺語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意味着如果我們不不斷學習進取,就會在社會中失去競争力。 2. 這個稱諺告訴我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無論大小,隻要是善行就應該去做。 3. 這句稱諺告訴我們,“甯做雞頭,不作鳳尾。”它意味着甯願做有特點的小人物,也不願意平凡無奇。
組詞:
- 兒童諺語
- 警句諺語
- 諺語集合
- 故事諺語
- 老話諺語
近義詞:
- 格言
- 諺語
- 警句
- 言論
反義詞:
- 現代格言
- 非諺語
- 廢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