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水中動物名。《山海經·中山經》:“ 鮮山 ,多金玉,無草木。 鮮水 出焉,而北流注于 伊水 。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 漢 張衡 《南都賦》:“其水蟲則有蠳龜、鳴虵、潛龍、伏螭。”
鳴蛇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神獸,其形象與象征意義在《山海經》等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外形描述
鳴蛇形似普通蛇類,但生有四翼,飛行時發出類似敲擊石磬的清脆聲響(、)。《山海經·中次二經》提到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
栖息環境
主要分布于鮮山一帶的鮮水(今河南伊河流域),常出沒于水域(、)。
災異預兆
鳴蛇被視為大旱的征兆,文獻記載“見則其邑大旱”(、)。其出現預示當地将遭遇嚴重幹旱,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敬畏。
文化寓意
在成語中,“鳴蛇”引申為事物發展的預兆性迹象,比喻特定階段會顯現征兆()。
《山海經》
《中次二經》明确記載了鳴蛇的形态與象征意義,後世張衡《南都賦》等文學作品也提及此異獸(、)。
遊戲與衍生文化
在《鬼谷八荒》等遊戲中,鳴蛇作為Boss角色出現,保留了其四翼、音如磬的特征()。
鳴蛇與“化蛇”(引發洪水的異獸)常被并列提及,兩者分别象征旱災與水災,構成古代災害認知的二元體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鳴蛇的文學形象或遊戲設定,可參考《山海經》原文或相關衍生作品。
鳴蛇是一個漢字詞組,其意思是蛇在發出聲音、鳴叫。
鳴蛇的拆分部首是鳥(鳥)和蟲(虍),其中鳥作為左邊的部首。
鳴蛇的總筆畫數為11畫,鳥部為9畫,蟲部為2畫。
鳴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詞中的描寫,具體涉及到蛇發出聲音的情況。
鳴蛇
在古時候,漢字鳴蛇的寫法略有不同,鳴字用的是上下結構,即上面是“口”字,下面是“鳥”字。
蛇字就比較簡單,和現代書寫形式基本保持一緻。
鳴蛇之聲穿越山谷,令人心生寒意。
鳴蛇的組詞可以有:蛇鳴、鳴聲、蛇響等。
鳴蛇的近義詞可以有:蛇叫、蛇吼、蛇鳴聲等。
鳴蛇的反義詞可以是:蛇靜、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