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屈伸進退。 晉 陸雲 《晉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體德秉真,審行居貞,屈曳蹈機,與世靡矜。”
“屈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屈曳”意為“屈伸進退”,指在行為或處事中靈活調整姿态,既有彎曲(屈)又有伸展(曳),引申為根據時勢調整策略或态度。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陸雲《晉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原文為:“體德秉真,審行居貞,屈曳蹈機,與世靡矜。” 此句形容夏府君以德行和智慧應對世事,進退有度。
“屈曳”是一個具有哲學意味的古語詞,常用于描述人在道德、處世中的動态平衡。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屈曳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作動詞,意為彎曲、低垂。形容物體向下彎曲、曲折等動作或姿态。
屈曳的部首是屍,屬于形聲字。由“屍”部表示字義,由“曲”部表示音。
屈曳的筆畫數為12畫。
屈曳是古代漢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屈曳具有原始的形象特征,形狀類似于人體彎曲、低垂的姿态。
屈曳的繁體字為「屈」。
根據古代漢字的發展變化,屈曳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其基本形狀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細節上可能有所差異。
1. 樹枝被雪壓得屈曳在地。
2. 她低着頭,眼神屈曳,似乎陷入了沉思。
1. 屈曳彎腰:形容姿态或身體向前彎曲低垂。
2. 屈曳低頭:形容俯身叩首或垂下頭顱。
1. 彎曲:指物體發生曲折、彎曲的動作或狀态。
2. 下垂:指物體向下墜落或挂下。
1. 矗立:指物體豎立直立,沒有彎曲和低垂的狀态。
2. 挺立:指物體穩固地直立起來,不彎曲也不低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