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昏的意思、旦昏的詳細解釋
旦昏的解釋
(1).白天與夜晚。 唐 李峤 《大周降禅碑》:“旦昏交謝,文質遞遷。”
(2).指終日。 明 高啟 《妫蜼子歌》:“山橫川阻,兩地俱不可以往兮,歸來掩戶卧旦昏。”
詞語分解
- 旦的解釋 旦 à 早晨:旦暮。通宵達旦。枕戈待旦。 表示某一天,亦指農曆的初一日:旦望(農曆的初一和十五日)。元旦。旦日(a.明天:b.白天)。 傳統戲劇裡扮演女子的角色:老旦。花旦。 纖度單位,九千米長的纖維
- 昏的解釋 昏 ū 天剛黑的時候:黃昏。昏曉(朝夕。亦指明暗)。昏定晨省(媙 )(人子侍奉父母的日常禮節,晚上服侍就寝,早上省視問安)。 暗而無光:昏暗。昏黑。 惑亂:昏愦。昏聩。昏庸。 神智不清楚或失去知覺:發
專業解析
“旦昏”的漢語詞典釋義
“旦昏”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旦”與“昏”兩個單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代從清晨到黃昏的時間段,引申為全天、晝夜或日常起居。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解析其詳細意義:
一、字義分解與整體含義
- 旦
- 本義指日出、清晨。《說文解字》釋:“旦,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即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之象。
- 昏
- 本義指日落、黃昏。《說文解字》釋:“昏,日冥也。從日氐省。氐者,下也。”表示太陽西沉。
- 旦昏
- 二字組合後,字面指從早到晚的完整時段,強調時間的連續性。如《漢語大詞典》釋義:“旦昏,猶朝夕。指從早到晚。”
二、文獻用例與引申義
-
表“全天”或“日常”
- 古代文獻中,“旦昏”常形容全天候的持續狀态或日常起居規律。例如:
《禮記·内則》:“男女未冠笄者……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旦昏皆然。”
(描述子女侍奉父母,從早到晚均需恪守禮節。)
來源:《禮記》
-
表“時間流逝”或“人生短暫”
- 在詩詞中,“旦昏”可隱喻時光匆促、生命無常。如唐代孟郊《立德新居》詩:
“豈如旦昏間,逆轉隨氣侯。”
(感慨人生如朝夕變幻,難以自主。)
來源:《全唐詩》
三、相關詞彙辨析
- 旦夕:側重“短暫時間”,如“危在旦夕”。
- 晨昏:與“旦昏”近義,但更強調“早晚侍奉”的禮制(如“晨昏定省”)。
- 晝夜:直接指“白天與黑夜”,時間跨度更明确。
四、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 釋“旦”為“早晨”,“昏”為“黃昏”,複合詞義為“整天”。
- 《禮記·内則》(儒家經典)
- 《全唐詩》(清代編修)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文獻名稱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旦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
白天與黑夜的交替
指晝夜更替的自然現象,如唐代李峤《大周降禅碑》中的“旦昏交謝,文質遞遷”,意為晝夜交替,文化禮儀隨之變遷。
- 詞義解析:“旦”指早晨(天亮),“昏”指黃昏(天黑),合稱泛指晝夜。
-
終日、整日
引申為從早到晚的完整時間段,如明代高啟《妫蜼子歌》中“歸來掩戶卧旦昏”,描述閉門不出、終日卧床的狀态。
二、擴展說明
- 發音:dàn hūn(注音:ㄉㄢˋ ㄏㄨㄣ)。
- 近義詞:晝夜、朝夕、終日。
- 文學意義:常見于詩詞碑銘,通過時間流逝表達世事變遷或人物心境。
“旦昏”既可指自然界的晝夜交替,也可形容時間上的連續性(整日)。其用法多見于古典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拔迹寶珈邊近璧立兵死閉約膽悸大宗伯觝觸腭鋒馮生粉墨撫輿改嫁關國鼓員含垢包羞好力湔湔卷襞看人說話墾民蘭言雷奮樂行憂違靈雞慢殘馬執事沒牙箝麋台耐戰盤松扒山虎鋪倉樸素愆晴切近旗器驅騁劬苦曲巷冗不見治騷掠省聽識羞瘦薄收賄水肺歲陰鎖柄妥視萬喙巍怪五處士鰞鲈無奈相懸枭風小襟稀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