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燭光。 宋 劉克莊 《沁園春·寄竹溪》詞:“道荒蕪羞對,宮中蓮燭,昏花難映,閣上藜光。” 元 尹廷高 《寄劉千裡》詩:“一道藜光照座寒,東風吹入五雲班。” 清 唐孫華 《送吳振西北遊》詩:“三條樺燭藜光助,千佛名經蘂榜看。”參見“ 藜火 ”。
“藜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藜光指燭光,源自古代典故。其中“藜”是一種植物,古人用其莖稈制作照明工具(如藜杖),點燃後發出微弱光芒,故以“藜光”代指燭火或燈光。
典故出處
典故最早見于《太平廣記》,記載西漢學者劉向夜讀時,太乙真人點燃藜杖為其照明。此後“藜光”常被用來形容讀書治學的場景,隱含勤奮苦讀或賢者指引之意。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詩文中,例如:
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提到“藜光”形容光線暗淡(如),此說法可能與“藜”本身的植物特性相關,但主流釋義仍以“燭光”及典故引申義為主,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
“藜光”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彙,既可實指微弱燭光,也可隱喻治學精神或賢者指引,需根據具體語境理解。
藜光(lí guāng)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代稻子或莊稼在陽光下閃爍的光芒。這個詞具有美好的意象,形容大自然中的美麗景色。
藜光的部首是艸(草字頭),它屬于草字頭部首的範疇。在藜光這個詞中,艸部用來表示植物的意思。而藜光這個詞總共有14個筆畫。
藜光來源于中國的農業文化,意指莊稼在陽光下閃爍的光芒。莊稼是農民勞動的成果,陽光下閃爍的光芒代表了農民勤勞耕作的收獲和希望。藜光被用來形容美麗的自然景象,同時也寓意着美好的生活。
藜光的繁體字是蘋環。繁體字是指在字形上較為複雜的漢字,主要在中國台灣、香港以及澳門地區使用。
在古時候,藜光采用的是古漢字寫法。其字形演變過程中存在一些變化,但總體上與現代寫法相似。例如,在西漢時期,藜光的字形為荼光,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的藜光。
1. 在金黃的稻田上,藍天下閃爍着藜光,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2. 夏日的陽光照在稻穗上,稻田裡彌漫着清新的藜光。
1. 藜光盈穗:形容稻谷在陽光下金黃燦爛。
2. 蕩漾藜光:形容水面上的波光閃爍。
美光、陽光、光芒
昏暗、陰影、黑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