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時憲曆的意思、時憲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時憲曆的解釋

曆法名。制定于 明 末, 清 順治 二年(1645年)頒行,正式采用定氣注曆。這是我國曆法史上第五次(即最後一次)大改革。 清 曹寅 《十月朔後陶雪蓬返櫂戲呈》詩:“内府舊分《時憲曆》,水曹新餞祭餘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時憲曆是中國清代頒布并長期使用的官方曆法,其名稱源自《尚書·說命中》"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意指以天象為基準制定曆法。該曆法由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等人主持編修,于順治二年(1645年)正式頒行,取代了明朝《大統曆》。

其核心特征體現為三點:一是采用西洋新法測算,引入第谷·布拉赫的天體運行理論,建立黃道坐标系;二是革新節氣推算方式,将"定氣法"取代傳統"平氣法",使節氣間隔與太陽實際視運動更契合;三是修正傳統曆法誤差,如重新測定回歸年長度為365.2421875日,較前朝曆法精确度提升0.0022日。

該曆法實施後引發"曆法之争",楊光先等保守派曾以"甯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為由反對,但最終因實測精度優勢得以保留。時憲曆沿用至民國初年,标志着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向近代天文學的轉型,現存《康熙永年曆法》等文獻詳細記載其推算細則。

(參考文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天文學史》、國家圖書館藏《清史稿·時憲志》、中華書局《曆代天文律曆等志彙編》)

網絡擴展解釋

時憲曆是中國古代曆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背景
    時憲曆是明末編訂、清順治二年(1645年)正式頒行的曆法。它由徐光啟等人在西方傳教士協助下,結合歐洲天文知識編纂而成,是中國曆法史上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重大改革。

  2. 核心特點

    • 定氣法取代平氣法:傳統曆法将全年均分24份确定節氣(平氣),時憲曆則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實際位置劃分節氣(定氣),更符合天文實際。
    • 名稱由來:清廷采納多爾衮建議,取“憲天乂民”之意命名,後因避乾隆帝諱改稱“時憲書”。
  3. 曆史地位與影響
    時憲曆的頒行标志着中國曆法從傳統模式轉向融合西方科學,其框架沿用至近代,成為今天農曆(夏曆)的基礎。相較于元代《授時曆》(采用平氣法),時憲曆在節氣計算上更為精确。

時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向近代科學過渡的裡程碑,其定氣法革新和跨文化融合特征具有重要科學史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扮鬼臉抱案本标跛擊參色穿鼻春深得不償失都場獨萿兒女心腸泛萍浮梗腐臰負氣含靈高華高素工部牯牛嶺寒拾會得兼紫澆料既齓金風玉露快船老罷脟圈龍髥聾俗忙忙碌碌眠音木舶内壤挪移僻邪僑居乞休瞿昙禅代上坡路食挂試録殊匹書香門戶數一數隼旗素章王魁負桂英纨绔位宦偉迹洧淵梧宮汙慢吳偉業想方賢交小薊晞和襲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