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璅璅”。1.猶惢惢,疑慮不定。《易·旅》:“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李鏡池 通義:“瑣瑣,是惢惢的假借,三心兩意,疑慮不一。《説文》:‘惢,心疑也,衆三心,凡惢之屬,皆從惢。讀若<易>:旅瑣瑣。’……這是説商人多疑,離開寓所,反而闖禍。”
(2).形容人品卑微、平庸、渺小。《詩·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則無膴仕。” 鄭玄 箋:“瑣瑣姻亞,妻黨之小人。” 高亨 注:“瑣瑣,卑微渺小貌。” 晉 習鑿齒 《與弟秘書》:“璅璅常流,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北史·崔浩傳》:“ 浩 曰:‘但恐諸将瑣瑣,前後顧慮,不能乘勝深入,使不全舉耳。’” 章炳麟 《文錄·思鄉願下》:“晚 明 風烈,獨有直臣,直臣可式,獨有 楊繼盛 ,餘瑣瑣皆黨人矣。”
(3).形容事情細小,不重要。《文選·張衡<東京賦>》:“薄狩於 敖 ,既璅璅焉, 岐陽 之蒐,又何足數。” 薛綜 注:“璅璅,小也。言鄙陋不足説也。” 唐 白居易 《議祥瑞辨妖災策》:“自謂政之能立,道之能行,雖有瑣瑣之妖,不足懼也。” 宋 韓淲 《澗泉日記》卷下:“古人之史……經制述作二者是大,他瑣瑣不足記也。” 何其芳 《畫夢錄·岩》:“這是頹牆,這是碎瓦,都瑣瑣不足為外人道。”
(4).形容聲音細碎。 唐 杜牧 《送劉三複郎中赴阙》詩:“玉珂聲瑣瑣,錦帳夢悠悠。”
(5).絮聒,多言貌。 元 黃溍 《上京道中雜詩·劉蕡祠堂》:“平生二三策,非徼明主恩,瑣瑣談得失,無乃市井言。”《封神演義》第九三回:“既将軍有猜疑之念,貧道又何必在此瑣瑣也?” 清 王韬 《淞濱瑣話·藥娘》:“ 素修 曰:‘小園與外間隔絶不通,姊何由至?’女曰‘……妹來欲出小詩奉教,幸勿瑣瑣固詰,以敗清興。’” 葉聖陶 《前途》:“買菜的男女徘徊在魚攤菜擔旁邊,瑣瑣地争論價錢,計較斤兩,一片嚷嚷。”
“瑣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豐富且多用于形容具體情境或狀态。根據搜索結果中的多個來源,該詞有以下幾類常見解釋:
疑慮不定
源自《易經·旅卦》中的“旅瑣瑣”,意為三心兩意、猶豫不決。例如《說文解字》提到“瑣瑣”是“惢惢”的假借,表示内心多疑()。
形容人品卑微、平庸
常見于古籍,如《詩經·小雅》中“瑣瑣姻亞”,鄭玄注“妻黨之小人”,指身份低微的親戚。晉代習鑿齒的《與弟秘書》中也用“璅璅常流”形容平庸之輩()。
指事情細小、不重要
如唐代白居易的《議祥瑞辨妖災策》提到“瑣瑣之妖”,宋代韓淲稱“瑣瑣不足記”,均表示瑣碎、不重要的内容()。
聲音細碎或多言貌
例如《文選·東京賦》中“璅璅”形容細碎的聲音,清代章炳麟用“瑣瑣皆黨人”暗含多言的貶義()。
“瑣瑣”一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其核心可歸納為“細小、卑微、多疑” 三類特質,常見于對人物、事件或聲音的描述。若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可參考《詩經》《北史》等文獻()。
瑣瑣的意思
瑣瑣(suǒ suǒ)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瑣碎、繁瑣、細小。它常用來描述事物或情況複雜、瑣碎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瑣瑣的部首是玉部(㚒部)和王部(玉型王部),其拆分筆畫為11畫。
來源
瑣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注》中。在古代,人們在描述細小瑣碎的事物時,通常會使用“瑣細”或“細瑣”的詞語。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瑣瑣”
繁體
在繁體字中,瑣瑣的寫法是「瑣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瑣瑣的寫法有多種變體,如「㩒㩒」、「瑐」等。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古代的寫法逐漸淘汰,現代漢字中隻保留了「瑣瑣」的寫法。
例句
1. 他整理文件時,瑣瑣的工作讓他感到厭煩。
2. 這個地方的瑣瑣細節讓人很難忍受。
3. 要完成這個項目,還有許多瑣瑣的任務需要處理。
組詞
1. 瑣事:指瑣碎的事情。
2. 瑣碎:形容細小複雜的事物。
3. 瑣細:形容細小而瑣碎的。
近義詞
1. 繁瑣:形容事物複雜、瑣碎。
2. 紛雜:形容事物繁多、雜亂。
3. 細微:形容事物細小、微不足道。
反義詞
簡潔:形容事物簡單、不繁瑣。
簡略:形容事物概要、不詳細。
簡單:形容事物簡明、不複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