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omhidrosis;hircus] 病名。又名狐臊、胡臭、體氣、腋氣。為濕熱内郁或遺傳所緻。腋下汗液有特殊臭味,其他如乳暈、臍部、外陰、肛周亦可發生。大部分患者同時伴有油耳朵症狀
由于腋窩等處皮膚内汗腺分泌異常而發出的刺鼻臭味。 隋 巢元方 《諸病源候總論·小兒雜病諸候·狐臭》:“人有血氣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氣,謂之狐臭。” 明 胡侍 《真珠船·腋氣》:“今謂腋氣為狐臭,狐當作胡。故《千金方》論雲:有天生胡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誰知這位姑娘有一個隱疾,是害狐臭的。” 茅盾 《一個夠程度的人》:“他們三三兩兩地,異常鎮靜地,悠悠然從赤膊的、汗濕了衣衫的、粉香狐臭的人堆裡,滲透而過。”參閱 陳寅恪 《寒柳堂集·狐臭與胡臭》。
狐臭,醫學上稱為腋臭或臭汗症,是一種因腋窩等部位的大汗腺分泌物被細菌分解後産生特殊刺鼻氣味的皮膚疾病。以下是詳細解釋:
狐臭主要由頂泌汗腺(大汗腺)分泌的有機物(如蛋白質、脂質)經皮膚表面細菌(如葡萄球菌、棒狀杆菌)分解後,産生不飽和脂肪酸和硫醇類物質,形成類似狐狸氣味的臭味。其發生與以下因素相關:
狐臭本身不影響健康,但可能引發心理壓力或社交障礙。需注意,狐臭不會傳染,患者可通過科學治療改善症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治療方法或遺傳機制,可參考權威醫學平台(如、2、9)的完整信息。
狐臭是指人體特殊部位散發出的一種刺鼻難聞的氣味,尤其在腋窩附近比較明顯。這種氣味主要由某些細菌分解後産生的化學物質引起,常使人感到尴尬和不自在。
狐臭的拆分部首為犭(犬),狐的是從字義上方的偏旁形成的。筆畫為10畫。
狐臭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東夷傳》中,用來形容東夷的氣味。後來,這個詞彙廣泛應用于描述人體特殊部位的難聞氣味。
狐臭的繁體字為「狐臭」。
古時候狐臭的漢字寫法并不一緻,有些采用「狎畜」和「腥臭」等字作為描述。這些字都體現了人們對于狐臭氣味的厭惡和不悅。
1. 在夏天,由于汗水過多,一些人容易産生狐臭。
2. 她因為狐臭問題常常感到尴尬,所以經常使用一些抑制氣味的産品。
組詞:狐狸、臭味、汗水、異味
近義詞:異味、體臭、發酵臭味
反義詞:芳香、香氣、清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