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妄而背離正道。 晉 陸機 《贈弟士龍詩》之三:“闕彼遺軌,則此頑違。”
“頑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頑違(拼音:wán wéi)指愚妄而背離正道。該詞由“頑”與“違”組合而成:
最早見于晉代陸機《贈弟士龍詩》中的詩句:“阙彼遺軌,則此頑違”,意為“若缺失前人留下的規範,便會愚妄偏離正道”。
多用于形容思想頑固、行為背離道德或規則的情況,屬于書面化表達,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頑違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一個人非常頑固地違背規定或者堅持己見。
頑違的拆分部首是頁、沒有多音字,它的總筆畫數為14。
頑違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上谕文集》中,後流傳至今。它由“頑”、“違”兩個字組成,意為固執、頑強地違背。
頑違的繁體字為頑違。
頑違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依然是由“頑”、“違”兩個字組成。
他對上級的指示頑違不從,導緻了很多問題。
固頑違拒、頑違不化、固執頑違。
分道揚镳、頑固不化、執拗、執迷不悟、死不悔改。
順從、勉強、依從、服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