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光的意思、藜光的详细解释
藜光的解释
烛光。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寄竹溪》词:“道荒芜羞对,宫中莲烛,昏花难映,阁上藜光。” 元 尹廷高 《寄刘千里》诗:“一道藜光照座寒,东风吹入五云班。” 清 唐孙华 《送吴振西北游》诗:“三条樺烛藜光助,千佛名经蘂榜看。”参见“ 藜火 ”。
词语分解
- 藜的解释 藜 í 〔藜芦〕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药。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茎可以做拐杖(亦称“灰条菜”):藜仗。藜藿(指粗劣的饭菜)。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光的解释 光 ā 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耀人眼睛,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阳光。月光。火光。光华(明亮的光辉)。 荣誉:光临(敬辞,意含宾客来临给主人带来光彩)。光顾。光复。 使显赫:光大。光宗耀祖
专业解析
藜光,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用藜茎燃烧发出的光亮,常喻指贫寒苦读、勤学不辍或贤士的才学光芒。其释义与典故来源如下:
一、字义溯源与核心释义
- 藜:指一种草本植物藜(学名:Chenopodium album),其茎秆干燥后可作燃料。《汉语大词典》指出“藜”在古代常被贫寒读书人用作照明材料。
- 光:指光亮、光芒。
- 藜光:字面义即“藜火之光”。其核心引申义源于历史典故,特指在艰苦条件下(贫寒、夜晚)借助藜火照明读书的行为及其象征的勤学精神,后也用以借指贤能之士的学识或风范。
二、典故出处与引申义
该词最著名的典故出自汉代刘向勤学的故事:
- “燃藜夜读”典出《拾遗记》:据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六》记载,汉代学者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时,常“夜独坐诵书”。某夜,一黄衣老者“植青藜杖”而来,见刘向暗中苦读,遂“吹杖端,烟然(燃),因以见向”,并传授天文地理之书。此典故虽涉神话色彩,但核心在于颂扬刘向夜以继日、贫寒苦读的精神,其中“燃藜”成为贫士勤学的象征。
- 引申为“勤学”与“才学”:后世诗文常以“藜光”或相关词汇(如“藜火”、“青藜”)指代:
- 贫寒苦读:如宋代刘克庄诗句“藜光下照人何在”,即追忆寒窗夜读情景。
- 贤士才学:如清代文人以“藜光”喻指饱学之士的学识光芒或风范,如“仰承藜光”表示敬仰对方学识。
三、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对“藜光”的释义明确指向其典故来源与引申义,即“指夜读时所燃藜杖的光”,并强调其象征“勤学苦读”的精神。该词典作为汉语语词释义的权威工具书,提供了坚实的语义依据。
- 《辞源》(修订本):在“藜”字条下详述“燃藜”典故,指出其与刘向夜读相关,并收录“青藜”等词条,佐证“藜光”的文化内涵源于此典。
四、文学应用实例
“藜光”及其相关意象常见于古典诗词文赋中,用以营造清寒苦读的意境或赞颂学者风范:
- 宋·刘克庄《挽陈北山二首》:“握笔临池惯,残书映雪勤。今宁无古篆,谁复识秦文。藜光下照人何在,炉火空存菊自芬。”
- 清·文人书札:常以“叨沐藜光”、“仰承藜光”作为敬语,表达对师长或贤达学识的尊崇。
结论
“藜光”一词,源于汉代刘向“燃藜夜读”的典故,本义为燃烧藜茎发出的光亮。在汉语文化中,它已固化为一个文化意象,主要承载两层含义:一是象征贫寒环境下的勤学苦读精神;二是借指贤能之士的学识光芒与风范。其释义得到《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的确认,并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广泛应用。
网络扩展解释
“藜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
基本含义
藜光指烛光,源自古代典故。其中“藜”是一种植物,古人用其茎秆制作照明工具(如藜杖),点燃后发出微弱光芒,故以“藜光”代指烛火或灯光。
-
典故出处
典故最早见于《太平广记》,记载西汉学者刘向夜读时,太乙真人点燃藜杖为其照明。此后“藜光”常被用来形容读书治学的场景,隐含勤奋苦读或贤者指引之意。
-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诗文中,例如:
- 宋代刘克庄:“昏花难映,阁上藜光”
- 元代尹廷高:“一道藜光照座寒”
- 清代唐孙华:“桦烛藜光助”
-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提到“藜光”形容光线暗淡(如),此说法可能与“藜”本身的植物特性相关,但主流释义仍以“烛光”及典故引申义为主,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
“藜光”是一个具有文学色彩的词汇,既可实指微弱烛光,也可隐喻治学精神或贤者指引,需根据具体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哀察饱练世故变貌闭门塞户簸钱馋鼎长女车汲尘熛诚契大茶壶亶州大指低能诋异椴木峨髻芳蕙放之四海而皆准棼刍浮苍挂耷孤翠瑰琼故帖虹吸现象皇国徽束讲教皎皎玑琲金题开关苛礼拉近乎蓝田猿人连襟犂眉騧隆火卖价瞒上不瞒下梅煎磨嘴凝坚强豪寝不成寐青麻琴尊麴道士啬刻释结顺运私觌官谈对眺览头昏目眩推拒现路子闲吟客小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