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農曆正月。《詩·豳風·七月》“一之日觱發” 唐 孔穎達 疏:“《春秋元命包》曰:‘ 周 人以十一月為正, 殷 人以十二月為正, 夏 人以十三月為正。’”《後漢書·陳寵傳》:“十三月陽氣已至,天地已交,萬物皆出,蟄蟲始振,人以為正, 夏 以為春。” 李賢 注:“十三月,今正月也。” 宋 洪邁 《容齋續筆·三易之名》:“ 夏 以十三月為正……所謂十三月者,承十二月而言,即正月耳。”參見“ 三正 ”。
(2).指 殷商 所置閏月。因其都放在歲末,故稱。《史記·曆書》“十二無大餘” 唐 司馬貞 索隱:“歲有十二月,有閏則雲十三月。”按,“十三月” 殷 墟蔔辭中常見。
“十三月”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曆法及語境理解:
指農曆正月
在夏曆(即農曆)中,部分文獻将正月稱為“十三月”。例如《後漢書·陳寵傳》提到“十三月陽氣已至”,這裡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對應春季的開始。
指殷商時期的閏月
商朝曆法将閏月置于年末,稱為“十三月”。《史記·曆書》中記載“十二無大馀”,即商代通過年末加閏月調整陰陽曆誤差,與現代閏月插入方式不同。
在當代語境中,“十三月”常被用作比喻或象征,表達以下含義:
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史記》等古籍原文,或曆法研究專著。
《十三月》是一個虛構的詞語,沒有實際意義。它常常被用來形容某些特殊情況或某種超過尋常事物的奇特現象。
《十三月》這個詞由“十”和“月”兩個部首組成。具體的筆畫數目為:
《十三月》這個詞是網絡流行語,可能由網友創造或改編而成,直至今日已被廣泛應用。
在繁體字中,「十三月」的書寫方式為「拾參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很少出現“十三月”這樣的組合使用,所以具體古代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十三月》這個詞的例句:
與《十三月》相關的組詞:
與《十三月》意義相近的詞語:
與《十三月》意義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