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謂官吏下鄉催收賦稅。 清 齊彥槐 《鄉收歎》詩:“村村夜半敲銅鉦,明日鄉收官出城。”自注:“縣官臨鄉催科曰鄉收。”
“鄉收”是漢語曆史詞彙,指舊時官吏到鄉村催收賦稅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古代地方官吏親自到農村地區征收稅賦,常見于明清時期。該詞由“鄉”(農村)和“收”(征收)組合而成,體現官府對基層的稅收管理。
曆史背景
清代詩人齊彥槐在《鄉收歎》中描述:“村村夜半敲銅鉦,明日鄉收官出城”,側面反映了官吏下鄉征稅時通過敲擊銅器通知村民的場景。這種征收方式常伴隨強制手段,如《鄉收造句》中提到的“坑蒙拐騙偷”等負面現象。
語義延伸
“收”在此特指官方征收行為,與“收割”“收集”等常見含義不同,更強調行政強制力。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該詞,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民俗研究。
補充說明:該詞常見于地方志、古代詩文等文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查字典》和《漢典》的詳細條目。
鄉收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在鄉村地區的收入或收獲。它形容了農民或鄉民從農田、農業或其他鄉村活動中獲取的經濟收益。
鄉收是由“鄉”和“收”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鄉”的拆分部首是“⺍”(丷),它的筆畫數為三畫;“收”的拆分部首是“⺖”(攵),它的筆畫數為四畫。
鄉收一詞來源于中國的農村社會和農耕經濟。在古代中國,大部分人口都分布在農村地區,在農田裡耕種,從中獲取衣食住行所需的生活物資。因此,鄉收成為了描述這些農村居民收入的一個常用詞彙。
鄉收的繁體字為「鄉收」。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雖然「鄉收」一詞在古代并不是常用的詞彙,但根據一些古籍和文獻資料的記載,在古時候的寫法稍有差異。
1. 農民的鄉收直接影響着他們的生活質量。
2. 增加農業生産的效率,可以提高鄉收。
3. 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增加當地居民的鄉收。
1. 鄉村收入
2. 鄉村經濟
3. 農田收益
1. 農村收入
2. 鄉村收入
城市收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