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南方邊遠地區人民聚居處。《文選·左思<魏都賦>》:“蠻陬夷落,譯道而通。” 張載 注:“陬落,蠻夷之居處名也。一名聚居為陬。”《晉書·刑法志》:“ 江 左無外,蠻陬來格。” 唐 李涉 《嶽陽别張祜》詩:“ 巫峽 洞庭 千裡餘,蠻陬水國何親疏。” 明 唐順之 《重修泾縣儒學記》:“國家建學徧宇内,蠻陬海徼,莫不有學。”
“蠻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南方邊遠地區的聚居地,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該詞由“蠻”(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和“陬”(角落、聚居處)組成,合指南方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帶有一定的地理與文化邊緣化色彩。
文獻出處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古代詩文,如唐代李涉《嶽陽别張祜》中“蠻陬水國何親疏”,既指地理偏遠,也隱含文化差異;明代唐順之的用法則延續了這一意象。
延伸含義
除地理意義外,該詞常暗含中原視角下的“未開化”或“異域”色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權威的釋義與例證。
《蠻陬》是指一種風景優美的山坳,山巒環繞,綠樹成蔭,水流涓涓,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青睐的勝地。
《蠻陬》的部首是虍字旁(虎頭),總共有10個筆畫。
《蠻陬》是由兩個漢字組成,蠻意為山野草木茂盛之地,陬意為山陡坡和山坳。相結合表示山坡中的綠樹叢生之美景。
《蠻陬》的繁體字為「蠻陬」。
在古代漢字中,蠻陬的寫法可能有多種變體,取決于各個曆史時期的書寫規範。然而,總體上,它們與現代字形基本相似。
1. 這座蠻陬裡,山清水秀,風景如畫。 2. 他在蠻陬中修行了許多年,體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蠻荒、蠻夷、陬角、陬丘
山谷、山峽、山崖、山洞
平地、畦徑、丘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