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班的意思、立班的詳細解釋
立班的解釋
上朝時依品秩站立。 唐 白居易 《待漏入閣書事奉贈元九學士閣老》詩:“彩筆停書命,花甎趁立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於禮,羣臣無一日不朝者,故正衙雖不坐,常參官猶立班,俟放朝乃退。”
詞語分解
- 立的解釋 立 ì 站,引申為豎起來:立正。立櫃。立足(a.站得往腳;b.處于某種立場)。立場。屹立。頂天立地。 做出,定出:建立。設立。樹立。立意。************。 存在,生存:自立。獨立。勢不兩立。 馬上,即刻:立
- 班的解釋 班 ā 一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排班。按部就班。 工作或學習的組織:班組。班級。班長。班主任。領班。 軍隊編制中的基層單位,在“排”以下。 工作按時間分成的段落,亦指工作場所:早班。下班。值班。班房。
專業解析
"立班"是古代職官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官員按照品級高低排列班次進行朝會的禮儀制度。該詞最早見于《宋史·職官志》對朝參儀制的記載:"文武官每日赴文德殿立班,宰臣一員押班"(來源:中華書局《宋史·職官志》卷一百一十六)。
在具體應用中包含三層含義:
- 站位序列:官員依據"本品著位"原則,按散官品階确定朝會站位次序,如唐代三品以上官員立班于橫街之南,四品以下分立左右延明門外(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六典·尚書吏部》)。
- 行政程式:宋代确立"閤門儀制"中,規定官員需通過閤門司排定立班位次方可面聖奏事(來源:國家圖書館藏宋版《宋會要輯稿·儀制三》)。
- 禮儀規範:明清時期演化為"常朝儀",要求百官"昧爽立班,行三跪九叩禮"(來源:商務印書館《明史·禮志七》)。
該制度自周代"三朝制"發端,經漢代"朝朔望"、唐代"常參制"的演變,最終形成完整的官僚禮儀體系,體現着中國古代"禮法合一"的政治傳統(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研究》第二章)。
網絡擴展解釋
“立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朝堂禮儀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立班(拼音:lì bān)指古代官員上朝時依照品秩高低依次站立,屬于朝儀制度的一部分。這一行為體現了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官員需按官職級别排列站位,不得逾越(、、均對此有明确說明)。
2.曆史用例
-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待漏入閣書事奉贈元九學士閣老》中提到:“花甎趁立班”,描述官員清晨等待上朝時按班次站立的情景。
- 宋代《春明退朝錄》記載:“常參官猶立班,俟放朝乃退”,說明即使皇帝未臨朝,官員仍需按禮制站立等候。
3.單字解析
- 立:本義為站立,引申為确立、建立(如“立功”“立約”)。
- 班:原指分玉,後指群體組織(如“班級”“戲班”),此處特指官員隊列。
4.相關擴展
- 英文釋義:可譯為“stand in court according to official ranks”(根據官職等級站立于朝堂)。
- 現代衍生:在姓名學中,“立班”被賦予“獨立擔當”“事業有成”等寓意,但屬于現代引申,與古代原義無關。
“立班”一詞的核心含義是古代官員按品級列隊站立,主要用于描述朝堂禮儀。其曆史文獻出處明确,現代語境下較少使用,需注意與成語或姓名寓意的區别。
别人正在浏覽...
搬調變口表聖炳炳才節菜鳥宸睠竄紅燈馬德憲洞洞屬屬返素費詞沸點分疆負才使氣祔廟漢史寒竹候天環翠閣惶窘奸頑剪葉教導員腳迹醮命街使譏呵警備區積怒庫成枯冢老闆娘老東澇害冷腸斂含鸾回鳳翥履踐門侍平刑乾陀羅熱地上蚰蜒箬下酒三告投杼善譚殺收石凍春石方失養水狐束衽私慝鐵皮通隱文檄嗚唈遐陋心腹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