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班的意思、立班的详细解释
立班的解释
上朝时依品秩站立。 唐 白居易 《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诗:“彩笔停书命,花甎趁立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於礼,羣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
词语分解
- 立的解释 立 ì 站,引申为竖起来:立正。立柜。立足(a.站得往脚;b.处于某种立场)。立场。屹立。顶天立地。 做出,定出:建立。设立。树立。立意。************。 存在,生存:自立。独立。势不两立。 马上,即刻:立
- 班的解释 班 ā 一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排班。按部就班。 工作或学习的组织:班组。班级。班长。班主任。领班。 军队编制中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 工作按时间分成的段落,亦指工作场所:早班。下班。值班。班房。
专业解析
"立班"是古代职官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官员按照品级高低排列班次进行朝会的礼仪制度。该词最早见于《宋史·职官志》对朝参仪制的记载:"文武官每日赴文德殿立班,宰臣一员押班"(来源:中华书局《宋史·职官志》卷一百一十六)。
在具体应用中包含三层含义:
- 站位序列:官员依据"本品著位"原则,按散官品阶确定朝会站位次序,如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立班于横街之南,四品以下分立左右延明门外(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六典·尚书吏部》)。
- 行政程序:宋代确立"閤门仪制"中,规定官员需通过閤门司排定立班位次方可面圣奏事(来源:国家图书馆藏宋版《宋会要辑稿·仪制三》)。
- 礼仪规范:明清时期演化为"常朝仪",要求百官"昧爽立班,行三跪九叩礼"(来源:商务印书馆《明史·礼志七》)。
该制度自周代"三朝制"发端,经汉代"朝朔望"、唐代"常参制"的演变,最终形成完整的官僚礼仪体系,体现着中国古代"礼法合一"的政治传统(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第二章)。
网络扩展解释
“立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与朝堂礼仪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立班(拼音:lì bān)指古代官员上朝时依照品秩高低依次站立,属于朝仪制度的一部分。这一行为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官员需按官职级别排列站位,不得逾越(、、均对此有明确说明)。
2.历史用例
-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提到:“花甎趁立班”,描述官员清晨等待上朝时按班次站立的情景。
- 宋代《春明退朝录》记载:“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说明即使皇帝未临朝,官员仍需按礼制站立等候。
3.单字解析
- 立:本义为站立,引申为确立、建立(如“立功”“立约”)。
- 班:原指分玉,后指群体组织(如“班级”“戏班”),此处特指官员队列。
4.相关扩展
- 英文释义:可译为“stand in court according to official ranks”(根据官职等级站立于朝堂)。
- 现代衍生:在姓名学中,“立班”被赋予“独立担当”“事业有成”等寓意,但属于现代引申,与古代原义无关。
“立班”一词的核心含义是古代官员按品级列队站立,主要用于描述朝堂礼仪。其历史文献出处明确,现代语境下较少使用,需注意与成语或姓名寓意的区别。
别人正在浏览...
包办代替标垛部目猜崄等齐得着牒云顶髻兜搭斗楼对案碓擣風豪分绝干谒滚瓜流油寒衾濠堑合口画媵将军令检索睑炎交辨节节足足竞选金庭春揫结窠窠谬登南士滂流抛丸陪接骑操瞿地鹊殿热乎乎任待肉赘十里无真言视态水饭树立説得来硕问私商损人益己素子踏塘车筒米涂改馲駞挽引袜头裤危悬稳脚渥厚仙驾小经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