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遠偏僻。 唐 歐陽詹 《與王式書》:“予時已冠,似或議事,以為地分遐陋,進取必無遠大。” 宋 周邦彥 《汴都賦》:“士之匿華鏟采者,莫不拂巾袵褐,彈冠結綬,空巖穴之幽邃,出郡國之遐陋。”
“遐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地理位置或文化環境的偏遠、落後。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荒遠偏僻之地,強調空間距離的遙遠與環境的閉塞。例如唐代歐陽詹在《與王式書》中寫道“地分遐陋”,即自謙所處地域偏遠、條件簡陋。
詞素拆分
語境應用
宋代周邦彥《汴都賦》用“郡國之遐陋”形容士人離開偏遠地區出仕,反襯都城繁華,隱含對落後地區的文化評判。
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文體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根據具體語境選擇“偏遠落後”“閉塞荒涼”等現代表述。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及古代文獻用例,權威性參考以、為主。
《遐陋》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因為缺乏修養或者外貌不美而顯得丑陋或者猥亵。
《遐陋》由部首辶和部首阝組成,它的拼音是xiá lòu。它的總筆畫數為15,辶部的筆畫數為3,阝部的筆畫數為6。
《遐陋》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四庫全書·文绺·卷十四》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遐醜」。
在古時候,「遐陋」也有不同的寫法。比如在古籍《康熙字典》中,這個詞的寫法是「遐醜」,部首辶寫成「辵」,部首阝寫成「阜」。
1. 他從小就被認為是個遐陋的孩子,不受同齡人的喜歡。
2. 這幅畫中描繪的女性并不遐陋,反而展現了一種獨特的魅力。
組詞:遐想、陋習、遐迩著名
近義詞:丑陋、猥亵、難看
反義詞:美觀、端莊、高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