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 處 費 , 費 人有與 曾子 同名族者而殺6*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參 殺6*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殺6*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 曾參 殺6*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參 殺6*人。’其母懼,投杼踰牆而走。”後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數傳能使人信而轉疑。 魯迅 《書信集·緻荊有麟》:“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告投杼漢語 快速查詢。
“三告投杼”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ān gào tóu zhù,其核心含義是比喻流言多次傳播後,即使原本信任的人也會産生懷疑。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源自《戰國策·秦策二》中的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曾參(曾子)居住在費地,當地有一名與他同名的人殺了人。第一次有人告訴曾母“曾參殺人”時,她堅信兒子無辜,繼續織布;第二次聽到同樣的話,她仍不為所動;但第三次有人來報時,曾母終于動搖,丢下織布的梭子(“投杼”),翻牆逃走。故事說明,即便是賢者如曾參,其母的信任也難敵流言的反複沖擊。
這一成語至今仍具現實意義,提醒人們:
《三告投杼》是一個成語,意為多次發出警告但仍然置之不理。此成語出自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故事内容主要講述了一個有心人多次告誡糊塗人不要投入破鼎中煮油,但糊塗人對此不以為然,最終導緻了悲劇的結局。
《三告投杼》這個成語的部首是“木”和“手”,部首是指構成漢字中意義相對獨立的一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26畫。
《三告投杼》這個成語源于《列子·牧養》一章,列子是中國古代道家哲學家列禦寇創作的一部寓言集。繁體寫法為「三告投楮」。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三告投杼》這個成語在古時的寫法是「三告投視」。古時的字體形狀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字義和用法沒有變化。
他多次告誡朋友不要貪圖小利,但朋友對他的忠告置之不理,最終導緻了經濟上的巨大損失,可謂是三告投杼。
與《三告投杼》相關的組詞有:三思而行、三心二意、殺人越貨。
與《三告投杼》意思相近的成語有:三番五次、誡一誡再三。
與《三告投杼》意思相反的成語有:從一而終、一得之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