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ared] 惶恐窘迫;緊張而困窘
惶恐窘迫。《後漢書·鄧骘傳》:“終不敢橫受爵土,以增罪累。惶窘征營,昧死陳乞。”《周書·晉蕩公護傳》:“城中不意兵至,惶窘失圖。” 魯迅 《集外集·記“楊樹達”君的襲來》:“女工很惶窘了,但終于很怕地回答:‘沒有。’”
“惶窘”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uáng jiǒng,由“惶”(恐懼)和“窘”(困窘)兩字組成,形容人因恐懼和困窘而陷入不知所措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人在面對突發困境、尴尬局面或壓力時,既感到害怕又陷入為難的心理狀态,常表現為緊張、慌亂。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因意外事件(如被當衆質問、突遇危機)或道德困境(如被迫做違心之事)時的反應。例如:
近義詞與區别
文學與曆史用例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如《周書》描述守城士兵因突襲而“惶窘失圖”,現代文學中則多用于刻畫人物心理矛盾。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周書》等典籍或現代文學作品的實例分析。
《惶窘》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因為害怕、困窘而感到不安和尴尬。
拆分部首和筆畫:惶(心字旁,共10畫),窘(穴字旁,共9畫)。
來源:《惶窘》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主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和《易經》。在《詩經·小雅·車胤》中有“惶如羊羔,萿如房公”之句,描述了人們的害怕和不安的情緒。在《易經·坤卦》中也有“窘困,貞厲,咎,無攸利”的描述,意味着困窘和艱難。後來,這兩個詞逐漸合并,形成了今天的詞彙《惶窘》。
繁體:惶窘(都是簡體字,沒有繁體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在有所不同,但《惶窘》的基本結構和現代字形相近,不存在顯著的變化。
例句:
1. 在面試時,他的緊張和不安使他感到了惶窘。
2. 她迷失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到惶窘和無助。
組詞:惶然、窘迫、惶惑、困惑。
近義詞:尴尬、為難、拘束。
反義詞:自信、泰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