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聚集貌。《荀子·非十二子》:“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 楊倞 注:“斂然,聚集之貌。”
(2).自我約束貌。指隱退。 宋 蘇轍 《次韻子瞻和淵明飲酒》之十九:“我友二三子,兼有仕未仕,青松出林秀,豈獨私與己?斂然不求人,而我自罍恥。”
“斂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收斂、收縮或收束的狀态,常用于描述人的行為或神态。例如:
聚集之貌
源自《荀子·非十二子》:“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楊倞注:“斂然,聚集之貌。” 指事物或特質集中呈現的狀态,如聖王的思想精華彙聚。
自我約束或隱退
宋代蘇轍詩句“斂然不求人”中,體現隱退或克制欲望的姿态。此意強調内在的節制,如收斂鋒芒、主動退避。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荀子》及宋代詩詞中的用例。
《斂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收斂、閉合、隱藏的意象。它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具有保持低調、收斂性格或行為的特點。例如,一個人的面容、表情或舉止,如果顯得深沉、集中、收斂,我們可以用《斂然》來形容。
《斂然》的拆分部首是「攵」,表示動作;筆畫是9畫。
《斂然》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五年》:“大夫盡心斂親,君子易志。”同時,《斂然》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斂然」。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我們可以看到《斂然》字分為兩個部分——斂和然。其中,斂字的古代寫法是「斂」,表示折疊、聚集的動作;然字的古代寫法是「寧」或「羊」,表示安靜、忍耐的意義。
1. 他面帶斂然的微笑,讓人無法揣摩他内心的想法。
2. 美術家細心斂然地收拾着畫布、顔料,準備動筆作畫。
組詞:斂財、斂色、斂迹
近義詞:收斂、收斂、收束
反義詞:張揚、展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