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賞的意思、賦賞的詳細解釋
賦賞的解釋
征收與賞賜。 漢 王符 《潛夫論·遏利》:“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財也。天之制此財也,猶國君之有府庫也。賦賞奪與,各有衆寡,民豈得強取多哉?”
詞語分解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 賞的解釋 賞 (賞) ǎ 指地位高的人或長輩給地位低的人或晚輩財物:賞金。賞賜。獎賞。賞罰分明。 因愛好某種東西而觀看:賞閱。賞析。賞花。賞月。欣賞。鑒賞。賞心悅目。 認識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給予重視:賞識
專業解析
賦賞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現屬生僻用法,需從構詞法和曆史語境解析其含義:
一、字義分解
-
賦(fù)
- 本義:征收田租。《說文解字》釋為“斂也”,後引申為授予、給予,如《周禮·天官·大宰》載“以九賦斂財賄”。
- 文學延伸:特指創作詩文(如“賦詩”),或文體名稱(漢賦)。
-
賞(shǎng)
- 核心義:賜予財物或褒獎。《說文解字》注:“賜有功也”,如《韓非子·難一》言“賞罰者,利器也”。
二、複合詞“賦賞”的釋義
“賦賞”屬同義複用結構(“賦”與“賞”均有“給予”義),強調君主或上位者對功績的封賜行為,多見于史書典籍:
- 《後漢書·光武帝紀》:“其以益州賦賞功臣。” 此處指将益州土地、賦稅作為封賞賜予功臣。
- 《資治通鑒·唐紀》載朱全忠“賦賞軍士”,即分發錢糧犒勞軍隊。
三、權威典籍佐證
- 《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2頁):
“賦賞:賞賜;分封。多指以土地、租稅為賞。”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賦”條釋例引《漢書·哀帝紀》“以公賦賞賜”,指用國家賦稅行賞。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語境。其含義可歸納為:
通過分配土地、財物或特權,對功勳者進行制度性獎賞,本質是古代權力體系中的資源再分配機制。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資治通鑒》(中華書局)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賦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征收與賞賜”,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從釋義、出處及用法三方面展開: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國家或權力機構對財物的征收與分配,包含“賦”(征稅)和“賞”(賞賜)兩個對立動作,常用于描述古代財政或權力運作。
- 讀音:fù shǎng(注音:ㄈㄨˋ ㄕㄤˇ)。
2.文獻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符的《潛夫論·遏利》:“天之制此財也,猶國君之有府庫也。賦賞奪與,各有衆寡,民豈得強取多哉?”此處通過類比強調財富分配的規則性。
3.文學用法
- 在古代詩詞中,“賦賞”也用于表達對自然景物的贊美或感懷,如李清照《偶成》中“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以“賦賞”寄托對往昔賞花賦詩時光的追憶。
“賦賞”兼具經濟與文學雙重語境:既體現古代財政制度中的權力運作,也用于詩詞中以物喻情。若需更深入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潛夫論》或宋代詩詞集。
别人正在浏覽...
百鍊刀霸強便音鄙國策無遺算倡義沖溶川域楚情大化改新大祀登山陟嶺沸滭斐斐風言風語負荷浮腫高步雲衢公格工食拱挹指麾構賞刮滌國際兒童節古儀禾谷鶴峤穢史間種金爪吉語獧佻卷煙老妪楞閃樂品龍醢馬杆面土弭節蓬弧譬谕洽穆強中青苔篇窮井棄墜企足屈紒取徑羣衆路綫認辨煞氣説喈暑往寒來肆意妄為酸風頭醋狎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