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聚集貌。《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 杨倞 注:“敛然,聚集之貌。”
(2).自我约束貌。指隐退。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之十九:“我友二三子,兼有仕未仕,青松出林秀,岂独私与己?敛然不求人,而我自罍耻。”
“敛然”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指收敛、收缩或收束的状态,常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或神态。例如:
聚集之貌
源自《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杨倞注:“敛然,聚集之貌。” 指事物或特质集中呈现的状态,如圣王的思想精华汇聚。
自我约束或隐退
宋代苏辙诗句“敛然不求人”中,体现隐退或克制欲望的姿态。此意强调内在的节制,如收敛锋芒、主动退避。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荀子》及宋代诗词中的用例。
《敛然》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收敛、闭合、隐藏的意象。它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具有保持低调、收敛性格或行为的特点。例如,一个人的面容、表情或举止,如果显得深沉、集中、收敛,我们可以用《敛然》来形容。
《敛然》的拆分部首是「攵」,表示动作;笔画是9画。
《敛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五年》:“大夫尽心敛亲,君子易志。”同时,《敛然》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斂然」。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我们可以看到《敛然》字分为两个部分——敛和然。其中,敛字的古代写法是「斂」,表示折叠、聚集的动作;然字的古代写法是「寧」或「羊」,表示安静、忍耐的意义。
1. 他面带敛然的微笑,让人无法揣摩他内心的想法。
2. 美术家细心敛然地收拾着画布、颜料,准备动笔作画。
组词:敛财、敛色、敛迹
近义词:收敛、收敛、收束
反义词:张扬、展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