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斧锧的意思、斧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斧锧的解釋

亦作“ 斧質 ”。1.斧子與鐵鍖,古代刑具。行刑時置人于鍖上,以斧砍之。《晏子春秋·問下十一》:“寡君之事畢矣, 嬰 無斧鑕之罪,請辭而行。”《呂氏春秋·貴直》:“王曰:‘行法。’吏陳斧質於 東閭 。”《漢書·項籍傳》:“孰與身伏斧質,妻子為戮乎?” 顔師古 注:“質謂鑕也。古者斬人,加於鍖上而斫之也。” 宋 司馬光 《五哀詩·晁大夫》:“旋聞就斧質,不得解衣冠。” 明 無名氏 《鳴鳳記·楊公劾奸》:“一封奏九重,知他聽否,我 楊繼盛 的斧鑕囹圄都在這遭。”

(2).泛指罪名。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未有左證,竟以己意為信讞,鞭笞斧鑕,橫加其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斧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指古代斬首的刑具,形似鍘刀。由“斧”(砍伐工具)和“锧”(鐵砧或墊座)兩部分組成。行刑時,将人置于鐵砧上,用斧砍頭。

  2. 别稱與結構
    亦作“斧質”,其中“斧”為行刑工具,“質”(或“鍖”)為受刑者所卧的墊座。這種組合常見于先秦文獻,如《晏子春秋》《韓非子》中均有提及。

二、引申含義

  1. 象征誅戮之事
    在古籍中,“斧锧”常代指死刑或嚴酷刑罰。例如《聊齋志異·陸判》中“今來加斧锧耶?”即用此意。

  2. 泛指罪名
    清代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中“鞭笞斧鑕,橫加其身”一句,将“斧锧”引申為強加的罪名。

三、文獻例證

四、發音與字形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工具書及語言學考證,如需進一步擴展,可參考漢典及《晏子春秋》相關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斧锧的含義及相關信息

斧锧這個詞是指一種用于支撐、固定斧頭的器具。它是由字形為斤的“斧”和字形為崇的“锧”兩個部分組成。

斧锧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斤和崇。斤是指“斧頭”或“兵器”,崇是指“床”或“座”。因此,斧锧的字義可以理解為“固定斧頭的座子”。

斧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時候,人們常常使用斧锧來固定斧頭,以便進行斧頭磨刀或其他處理。斧锧通常使用木材或金屬等材料制作而成。

斧锧的繁體寫法與簡體寫法相同,即“斧锧”。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斧锧的古代寫法為“斧駸”。這裡使用的部首是“斤”和“馬”,馬是指馬,引申為“座騎”或“支撐”。所以,“斧駸”可以理解為“斧頭的支撐物”。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将斧頭放置在斧锧上,開始進行磨刀。”

一些與斧锧相關的詞彙有:“斧頭”、“座子”、“固定”等。近義詞可能包括:“斧床”或“斧台”。反義詞可能包括:“釋放”、“松動”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