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媪神。地神。 宋 蘇轍 《拟合祭天地手诏一首》:“朕踐祚臨祭,於今八年,既已再見昊天,未嘗親奉神媪,惟父天母地不可以獨疏。”參見“ 媪神 ”。
(2).指 西王母 。 清 陳去病 《詠懷·庚子之二》:“而況 秦 漢 王,努力祈不老;而況 周 天子,八駿謁神媪。”
“神媪”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文獻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地神
指古代神話中的土地神或地母神,又稱“媪神”。宋代蘇轍在《拟合祭天地手诏》中提到“父天母地……未嘗親奉神媪”,此處“神媪”即指地神,與“昊天”(天神)對應,體現天地祭祀的禮制傳統。
西王母
清代陳去病《詠懷·庚子之二》中,以“神媪”代指西王母,如“周天子,八駿谒神媪”。西王母是道教神話中的女仙之首,此用法可能源于其尊貴神性與母性象征的結合。
補充說明
兩種釋義均與古代神話或祭祀相關,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指向。漢典等工具書收錄了該詞,但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引用。
神媪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示”和“女”。示為左邊的部首,表示神靈的象征,女為右邊的部首,表示女性。該字共有11畫。
《神媪》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在神話故事中,神媪是一種被認為具有通神能力的女性。她們能夠通過祭祀、禱告等儀式與神靈溝通,并傳遞神明的旨意給人們。神媪在古代社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尊奉為人們與神靈之間的橋梁。
在繁體字中,神媪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古時候,神媪的漢字寫法有一些變化。在《說文解字》中,神媪的寫法為“口示女”。“口”代表口腔,表示媪人祭祀時的吟誦和念咒的動作。
以下是一個關于神媪的例句:“當朝大臣特地派遣嫂裴秀川前來請神媪卓瑪批示,以期祝福我國大快人心,風調雨順。”
組詞:神靈、祭祀、通神、溝通、旨意
近義詞:巫女、宮女、媒婆
反義詞:凡人、俗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