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借的意思、通借的詳細解釋
通借的解釋
(1).互相借用。《三國志·蜀志·許慈傳》:“書籍有無,不相通借。” 宋 葉適 《上甯宗皇帝劄子二》:“向者團簇大軍錢數多,總司所取不盡,可以通借。”
(2).猶通假。 章炳麟 《文學說例》:“若《釋詁》所陳,三十餘言,總持一義,雖多同聲通借,而本字亦不少矣。”參見“ 通假 ”。
詞語分解
- 通的解釋 通 ō 設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通風。通天。通氣。通宵。通行。通過。通衢。貫通。四通八達。曲徑通幽。 懂得,徹底明了:通曉。通徹。通今博古。通情達理。 傳達:通令。通訊。通報。通告。通知。通緝。
- 借的解釋 借 è 暫時使用别人的財物等:借用。借閱。借賬。借據。借條。 暫時把財物等給别人使用:借錢給人。 假托:借口。借端。借故。借代。借景。借喻。借題發揮。 依靠:憑借。借勢。 還 筆畫數:; 部首:亻;
專業解析
通借是漢語文字學中的專業術語,指古代文獻中文字使用的兩種特殊現象:通假字與假借字的合稱。二者均涉及字形與字義的非常規對應關系,是解讀古籍的關鍵概念。以下從學術角度分述其含義:
一、通假字
指古人書寫時,因音同或音近而臨時借用其他字形替代本字的現象。其核心特點是:
- 本有其字:存在表示該詞義的正字(本字),但書寫者未使用。
- 音近替代:借字與本字需讀音相同或相近(如上古音系)。
- 臨時性:屬用字習慣,非固定造字規則。
例:
-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說”通假為“悅”,表“喜悅”義。
- 《史記》“蚤起”中,“蚤”通假為“早”。
二、假借字
指因語言中某些詞無對應字形,故借用同音字表示新義的造字法。其本質為:
- 本無其字:被借字原義與新義無關,但因音同被賦予新職能。
- 約定俗成:長期使用後成為固定用法,甚至取代原義。
- 六書之一:屬漢字傳統造字理論“六書”中的假借。
例:
- “自”原為鼻子象形,後假借為代詞“自己”。
- “來”原指麥子(來),後假借為動詞“到來”。
三、學術辨析與價值
通借現象反映了漢語形、音、義關系的複雜性:
- 訓诂依據: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提出“因聲求義”,依托通假破解古籍疑難(如《經義述聞》)。
- 音韻佐證:通假字為重構上古音系提供關鍵材料(如“伏羲”亦作“庖犧”,證輕唇音古讀重唇)。
- 文字演變:假借推動漢字從象形向表音發展,如虛詞“其”“而”均源于假借。
參考文獻:
-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通假字論述
-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假借機制分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通假”“假借”詞條釋義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外鍊,以上文獻為學界權威來源,可檢索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獲取詳情。)
網絡擴展解釋
“通借”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
互相借用
指物品或資源的互通有無。例如《三國志·蜀志·許慈傳》中提到“書籍有無,不相通借”,說明古代學者因學術資源有限而互相借閱書籍。宋代葉適在奏劄中也提到錢糧的互相調配:“總司所取不盡,可以通借”。
-
通假(通假字)
作為文字學術語,“通借”等同于“通假”,指古漢語中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其他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例如章炳麟在《文學說例》中分析:“若《釋诂》所陳,三十馀言……雖多同聲通借,而本字亦不少矣”。現代語言學通常稱此類現象為“通假字”。
補充說明:
- “通借字”是“通假字”的别稱,需注意其與“假借字”的區别:前者是臨時借用,後者是漢字六書之一的概念。
- 部分文獻中“通借”也用于經濟或行政層面的資源調配,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别人正在浏覽...
包匦被籠邊涯禅國襯錢出群器達明道樹點計釣溪兜盤多寵紡織品風谷供銷社骨弭海蝕黑戶家口姬國汲汲波波精神恍忽驚燕戢畏郡試巨商老太婆連岡量具連枝共冢藘蕠明晳釀罋配亨飄花琵琶槽乾打雷,不下雨起居室岐路人清茶淡飯窮問睿知上件山雞映水矢液試着步兒爽然若失水溜庶庶私徒梭魚桃核扇玩藝兒帏幕聞雞無令下關庠斆相直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