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借的意思、通借的詳細解釋
通借的解釋
(1).互相借用。《三國志·蜀志·許慈傳》:“書籍有無,不相通借。” 宋 葉適 《上甯宗皇帝劄子二》:“向者團簇大軍錢數多,總司所取不盡,可以通借。”
(2).猶通假。 章炳麟 《文學說例》:“若《釋詁》所陳,三十餘言,總持一義,雖多同聲通借,而本字亦不少矣。”參見“ 通假 ”。
詞語分解
- 通的解釋 通 ō 設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通風。通天。通氣。通宵。通行。通過。通衢。貫通。四通八達。曲徑通幽。 懂得,徹底明了:通曉。通徹。通今博古。通情達理。 傳達:通令。通訊。通報。通告。通知。通緝。
- 借的解釋 借 è 暫時使用别人的財物等:借用。借閱。借賬。借據。借條。 暫時把財物等給别人使用:借錢給人。 假托:借口。借端。借故。借代。借景。借喻。借題發揮。 依靠:憑借。借勢。 還 筆畫數:; 部首:亻;
網絡擴展解釋
“通借”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
互相借用
指物品或資源的互通有無。例如《三國志·蜀志·許慈傳》中提到“書籍有無,不相通借”,說明古代學者因學術資源有限而互相借閱書籍。宋代葉適在奏劄中也提到錢糧的互相調配:“總司所取不盡,可以通借”。
-
通假(通假字)
作為文字學術語,“通借”等同于“通假”,指古漢語中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其他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例如章炳麟在《文學說例》中分析:“若《釋诂》所陳,三十馀言……雖多同聲通借,而本字亦不少矣”。現代語言學通常稱此類現象為“通假字”。
補充說明:
- “通借字”是“通假字”的别稱,需注意其與“假借字”的區别:前者是臨時借用,後者是漢字六書之一的概念。
- 部分文獻中“通借”也用于經濟或行政層面的資源調配,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借(tōng ji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通”和“借”兩個字組成。
- 部首和筆畫:通借的部首分别是“辶”和“貝”,其中,“辶”是“辵”的異體字,表示邊走的意思;貝部表示貝殼、財富。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得出通借的基本解釋。
- 來源:通借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衍生。其中,“通”指的是財務狀況的疏通,即債務問題的解決;“借”則表示借貸行為。通借的本義即為疏通借貸關系,彼此調整財務狀況。
- 繁體:在繁體字中,通借的寫法并沒有變化。
-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通借的寫法與現代相比略有不同。通借的古代寫法更加簡潔,整體結構相對較小。此外,古代寫法中的筆畫設計也更加精緻,呈現出古風雅緻的美感。
- 例句:他們通過通借解決了財務困難。這句話意味着他們通過調整債務關系,解決了自己的財務問題。
- 組詞:通借作為一個詞語,本身已經是由“通”和“借”組成了。因此,通借沒有特定的組詞形式。
- 近義詞:調借。調借和通借意義相近,都表示調整借貸關系,解決財務問題。
- 反義詞:要借。要借與通借的意思相反,表示向他人借錢或債務越來越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