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絲纩的意思、絲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絲纩的解釋

(1).絲和絲綿。《周禮·天官·典絲》:“喪紀,共其絲纊組文之物。”《管子·輕重乙》:“大夏且至,絲纊之所作,此之謂夏之秋。” 元 趙孟頫 《題耕織圖》詩之二四:“蠶出易脫殼,絲纊亦倍收。”

(2).單指絲綿。 唐 徐凝 《送寒岩歸士》詩:“不挂絲纊衣,歸向寒巖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絲纩”是由“絲”和“纩”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字義分解

  1. 絲(sī):指蠶吐出的細長纖維,是紡織綢緞等織物的原料,如“蠶絲”“絲線”。
  2. 纩(kuàng):特指新制的絲綿絮,後泛指精細的絲綿。《說文解字》解釋為“絮也”,即填充衣物的細軟材料。

二、詞義解析

三、曆史用例

四、發音與結構

總結來看,“絲纩”既可指具體的絲與絲綿材料,也可通過其細薄特性引申為對細膩事物的形容,常見于古代文獻及文學表達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絲纩的意思

《絲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細長的紡織品,通常指絲綢制成的細布。這種織物在中國古代曆史上非常重要,用來制作各種服裝和家居用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絲纩》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和“幹”。部首“纟”表示與纖維相關的事物,而“幹”則是一個單獨的部首。

根據筆畫的計算,《絲纩》詞的總筆畫數為8個。

來源和繁體

《絲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最早的字形比較簡單,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式。

在繁體字中,詞語《絲纩》的寫法是「絲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結構和形狀會有一些變化。

以《絲纩》為例,古代的寫法是「絲䘇」,其中「䘇」這個字是古代對部首“幹”的另一種寫法。

例句

1. 她用精緻的絲纩縫制了一件華麗的禮服。

2. 這塊絲纩的質地很柔軟,非常適合做夏季的衣物。

組詞

1. 絲綢:由絲纖維制成的織物。

2. 絲綢之路:古代東西方進行貿易的陸上通道。

3. 絲綢蛾:産絲線的昆蟲。

近義詞

絲織品、絲質、紡綢。

反義詞

粗布、麻布、毛織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