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的費用。《史記·平準書》:“既至,受賞,賜及有功之士。是歲費凡百餘巨萬。” 宋 曾鞏 《議經費劄子》:“天下歲入, 皇祐 、 治平 皆一億萬以上,歲費亦一億萬以上。”《宋史·食貨志下一》:“而 契丹 邀割地,復增歲遺至五十萬,自是歲費彌有所加。” *********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各縣對于中央政府之負擔,當以每縣之歲收百分之幾為中央歲費。”
"歲費"是由"歲"與"費"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在漢語體系中具有雙重含義。根據《漢語大辭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的釋義,該詞項可作如下解析:
一、基本釋義
古代指按年支取的俸祿:源自宋代官制,《宋史·職官志》記載"節度使歲費錢九十六萬貫"(中華書局點校本),特指官員年度俸給。該用法延續至明清,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提及"歲費皆由藩庫支領"。
現代引申義:指年度開支預算,常見于財務文書。如《現代漢語財經詞彙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将其定義為"企事業單位按會計年度編制的費用支出計劃"。
二、曆史語義演變 該詞彙經曆了從單指官俸到泛指标準化年度支出的詞義擴展過程。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中"量入為出,核歲費之數"的表述,已顯現由個體俸祿向公共財政概念過渡的痕迹。
三、使用範圍 當代主要應用于兩類語境:
四、示例用法 "宋代高級武官的歲費包含銀絹茶鹽等實物"(《中國古代官制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企業財務報告顯示,2024年度研發歲費同比增長15%"(《經濟管理術語詞典》,清華大學出版社,2023年)。
“歲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一年的費用”,在不同語境中可引申為長期開支或負擔。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該詞由“歲”(年)和“費”(花費)組成,字面意義為按年計算的費用。例如《史記·平準書》記載“是歲費凡百餘巨萬”,即指一年的總開支。現代用法中,孫中山在《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也提到中央財政與地方歲收的比例關系。
曆史文獻中的運用
引申為成語的比喻義
在成語用法中,“歲費”可比喻長期持續的經濟負擔或消耗,例如形容家庭、企業等因固定支出導緻的經濟壓力。
相關辨析
總結來看,“歲費”既可用于具體描述年度財務數據(如古代財政記錄),也可抽象表達持續性經濟負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白迷迷百态瘢迹參議側隱吃飽蹲彈隨低低切切遞申洞晰栭栗二五眼紡纑煩僞飛詭渢渢風衣貢聲挂拉觀山玩水桂苑旱祭橫越痕路哄動黃芩虎虎回梁家景景龍近耗鈞德靠邊饋薦勞動強度樂哈哈理工六場通透六通籠撚門曆幕從歧阻群陰柔佞睿才腮腺炎聲譽大振神谕石層雙人床耍子水餃漱石體力勞動團保托産亡國之音武狀元鄉闾